五月 苏醒
沪城的五月苏醒了。
市中心著名的风情老街区,时髦精们在盎然已久的梧桐树下街拍,大方自信。好几个巴掌大的铺面门口排着长队,老居民路过都皱眉表示不理解。在露天用餐的区域里,西方面孔往往比东方面孔多。黄金周分明已过,总有悠闲的人在享受生活。
沈澜舒揣着杯美式架着双肩包,匆匆穿过人群。方才这一路下来,她已大概了解这季时尚元素和潮流趋势。
在沪城能看见垃圾桶是件很难得的事,沈澜舒赶紧把剩下的咖啡一饮而尽,方便丢弃。
不好喝,但为了保持清醒。
熬了两个月的夜,毕业论文基本已经定稿。
想来甚是讽刺,论文是关于肝胆系疾病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而她本人近期已是胁痛数次。
好在终于,快毕业了。
想到日后跟随导师出门诊的机会更是了了,沈澜舒还是咬牙起个大早。
导师对她的出现表示意外,随后立马笑逐颜开。
研三的学生大多数时间不是在科室里就是在图书馆,随着毕业季到来,一旦任务完成,几乎都不愿意回到医院。
“澜舒今年考博?”导师的话里一半是试探,一般是说服。
沈澜舒一时语塞,她记得三年前面试的时候,导师问她有没有读博的打算,她当时说,有的。
只是今非昔比。
一旁的师弟周见甚鼓励:“师姐你这么优秀,肯定可以的。”
“但愿我有这个能力。”沈澜舒笑笑。
导师随即又问及她工作找得如何了,沈澜舒老老实实回答:“我大伯叫我去他那里。”
“你大伯是开医院的吧。”
“嗯。”
“私立医院虽然轻松,但是论机会和眼界,肯定不比这里。不过你好好考虑,决定在自己。”
导师说的“这里”就是学校的附属医院,沈澜舒乖巧点头。
“师姐大伯的医院在哪里,我毕业了能去吗。”
周见甚好奇,还不忘自荐。
“在我老家,不在沪城哦。”
“江州?”
“嗯。”
周见甚还挺高兴:“那也挺近的,就在沪城隔壁,我主动求职!”
门诊一直到十二点半才结束,本以为师徒三人按以往惯例,去医院附近小面馆吃上一口就完事了,谁知导师说带他俩去吃大餐。
车停在饭店门口,沈澜舒和周见甚就明白了,原来是导师有应酬。
饭店里的服务生小姐姐穿着旗袍,腰肢纤细,盘着光溜的发髻,柔声细语说着欢迎。
周见甚看了一眼沈澜舒,悄声问:“师姐,你是不是不太开心。”
沈澜舒也不掩饰:“这么明显?”
“是啊,你眼睛里突然就没了光。”
学弟都能看得出来,导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沈澜舒努力扯扯嘴角,挤出一个微笑:“最近在减肥,好不容易有所成效,看来这顿吃完体重又要破百啦。”
包厢里是学校和医院的几个大领导,各位几乎都是医者出生,午间的小聚不似官僚场上饮酒作乐,整个环境还算雅致,没有烟草的缭绕,谈笑风生间,古琴和香茗作陪。
大佬们在饭桌上聊着关于新院区开发建设的事情,沈澜舒没怎么听进去,她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领导的茶杯上,如果空了,她就起身添茶。
“这姑娘不错,老李,你学生?研几的?”坐在主位的副校长看上去很是慈祥。
一旁有个女领导,是教务处的,善于调侃:“校长您忘了?这是小沈呀,叫沈澜舒,老李最漂亮的学生,马上就毕业了。”
“记起来了记起来了。”副校长记得老李以前带着她来过,吃过几次饭,“医学系系花,是不是?”
一提到系花,沈澜舒感到不好意思,蹙眉摆手说不至于。
她知道自己美不至此,若真有当选“某花”级别的美貌,她也不至于高中三年都没被看见……
最多就是耐看吧。
那也得人有耐心看下去。
沈澜舒本身底子就不错,黑发雪肤,给人感觉干净又舒展,她性子沉稳,平日里寡言少语,颇有清冷气质。她是上了大学后才渐渐开始被夸漂亮的。
医学生的生活本就枯燥乏味,沈澜舒善于打扮,便在朴素为主的学生堆里显得尤为出挑。
今天她没有化妆,素着一张脸出的门,左侧眼尾那颗黑色小痣没用遮瑕,显得别具神韵。
副校长一番打量,关切询问:“工作找好了吗?”
“工作还没定。”
“嗯,那么,你想不想考博,我今年招一个学生。”
女领导一听,顿时两眼放光,拍着沈澜舒的背,给予鼓励:“校长很看得起你,在给你机会。”
导师也是同样的神情:“澜舒你要抓住机会。”
沈澜舒一边给副校长添茶,一边道谢:“谢谢校长抬爱,我还得努力。”
女领导继续负责活跃饭桌上的气氛:“校长你眼光真的好,每次都收最漂亮的学生……”
“你是不是也在夸自己,你也是校长的学生……”
“哈哈哈哈……”
菜品被一盘一盘端上桌,周见甚离上菜口最近,沈澜舒用眼神示意他不要第一个夹菜,他很快领悟,自然也知道其中的道理。几番推杯换盏间,周见甚学着沈澜舒,给领导们添茶。
虽然之前也和导师吃过几次饭,但都是小面馆规模的,像今天这样的大场面,加上和沈澜舒一起,还是第一次,这顿饭他收获颇多,跟着沈师姐,他学到了许多餐桌礼仪。
领导们纷纷夸赞周见甚——小伙子很灵光,师姐带头教得好。
紧接着,他们的导师也被间接夸了一波。
导师受宠若惊,忙带着两个学生向领导敬茶。
两个小时后,沈澜舒和周见甚一同从饭店出来,搭乘地铁同行。
周见甚全程都很想跟沈澜舒说说话,但不知从何开口,尤其是见她正垂眸,闭目养神状,愈发不确定自己开口对她来说是开导还是打扰。
激烈的思想斗争一直持续到两人分别之际。
“师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