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040 最后一场戏 失去声息
k,不能背叛季迟。 吴庆春:“……你写作业能那么用心就好了,这回化学及格没?” “Ihate化学,所以顾熠才不是我的pick。” 吴庆春:“……” 拽了那么多洋文,英语120的卷子就考86,还伪造家长签名。 因为家里小孩喜欢,加上最近和顾熠相处不错,吴庆春特意和小孩一起看了《星之战》的重播。 他还是欣赏不了唱跳偶像,但顾熠在舞台上努力的样子他挺喜欢。 …… 等到了11月份,《一枚信笺》的拍摄已经完成了大半,拍摄进度要比孙有明计划中快上不少。 孙有明清楚,这大半得益于顾熠的发挥。 不出意外的话,农历春节前,剧组的拍摄就能够结束,速度快的话,明年上院线应该不成问题。 国外的戏份简单,人拉过去拍上几场就行了,现在还剩下的几场戏倒是有点难度。 最重要的一场,就是沈遥牺牲的那场戏。 这场戏出场的角色也多,顾熠和齐妙的对手戏占据了很大篇幅,沈遥去世的过程也必须有详细的描述。 可以说,这是剧本中最为高光的一个场景。 《一枚信笺》为什么会成为网文的经典? 沈遥为什么会成为书迷心中的白月光? 因为它本身是一个悲剧,沈遥这个角色太美太好了,这样的角色本可以和其他小说男主一样美满一生,但他偏偏迎来了悲剧的结局。 还是沈遥主动选择的悲剧。 一般演员,如果对角色的揣摩不够细腻,死亡的戏其实并不好演。 而沈遥这个角色寄托了无数书迷的期待,书迷们无法想象,动起来的沈遥会以怎样的神态、怎样的表情迎接死亡? 当初《一枚信笺》宣布影视化,就有不少书迷极力反对,后来孙有明接下这个本子,反对声才稍小了一些。 可就算如此,不少书迷依然对《一枚信笺》的阵容不满意。 小说改编能成就经典的少之又少,尤其是作品中的高光时刻,书迷们曾幻想过无数次的画面——他们不认为真人可以达到要求。 对于这场戏,《一枚信笺》剧组自然严阵以待,演员们一起开过几次会,表述自己的想法。 顾熠却只能把自己手写的记录拿出来,具体怎么去演,他只能看自己的临场发挥。 顾熠内心也是有压力的。 这段时间门他没怎么上微博,可私信里希望他演好沈遥的留言倒是越来越多。 “你不要紧张。”孙有明递过来一瓶可乐,又问齐妙,“小齐喝不喝?” 齐妙连连摇头:“不喝,我不能再胖了。” 《一枚信笺》剧组氛围轻松,演员们齐心协力只想着拍戏的事,没有太多勾心斗角,齐妙心情放松,不自觉间门就胖了。 她颇为羡慕地看一眼顾熠,她观察过了,进组几个月,顾熠半点没长肉。 上天真不公平! “平时怎么演,你这场戏就怎么演。”孙有明拍拍顾熠的肩膀,“NG的份额管够。” 顾熠露出苦恼的神色:“导演,你这样我压力更大了。” “就像你自己说的那样,跟着感觉走,你把沈遥的情感把握住了,层次丰富一些就行。” 顾熠没什么信心,孙有明对他倒是信心十足。 表演这种事是厚积薄发的,顾熠自己或许体会不到,但作为旁观者,他可以看到顾熠进组以来的巨大变化—— 他已经为演好沈遥做了那么多积累,突破或许只是瞬间门。 “不用紧张。”齐妙笑道,“我成年之后演第一场戏,导演是我小时候合作第一场戏的导演,我俩特别熟,我小时候他老夸我,结果那场他把我骂哭了。” “我气得饭都没吃,可该演的角色还是得演,又不能撂挑子不干。” “我一边挨骂一边NG,一遍不行再重来,你比我当时好多了。” “相信自己,相信剧本,相信角色。”齐妙握拳,狠狠给顾熠鼓了一把劲。 演员们都做好准备后,孙有明神情严肃:“拍摄开始!” 《一枚信笺》的故事围绕着实验展开,也以一场实验收尾。 沈遥一日日瘦了下去。 接手制药的工作后,他几乎是夜以继日劳心劳力,实验的环境本就恶劣,尽管他们这批研究人员享受到了最好的物资,看着外面饿得嗷嗷叫的孩子,沈遥心中仍是不忍。 实验到了关键阶段,他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 沈有明紧盯着镜头。 这场戏开拍前,顾熠有许多忧虑,可拍摄开始那一刻,他不自觉间门就进入了沈遥的状态。 他极其专注。 因为内心清楚,实验成功只有一线之隔,他却迟迟不能叩开那扇门。 沈遥的焦虑没有对旁人说明,都体现在细节里——顾熠对角色的塑造已经很细腻了,沈遥眨眼的频率、不自觉间门拨动手指,以及神色微小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没有被其他研究人员发现。 旁人只看得出他日渐憔悴。 “顾熠真是神了。” 副导演紧盯着场中顾熠的神态转变,许久才憋出这么一句。 沈遥的内敛还在,在内敛这个框架里演出情感波动,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一场实验,沈遥已经察觉到,他渐渐摸到成功了。 他的神色专注到了极致,紧盯着反应每一刻的变化,看向实验的产出时,他的目光甚至是虔诚的。 然而,变化只在一瞬—— 玻璃器皿倒映出沈遥无措的脸,在《一枚信笺》整个剧本中,沈遥只无措过这一刻。 慌乱是瞬间门,决断却比慌乱更快,在第一时间门,沈遥便将恋人俞盈和其他研究者推了出去。 而他自己则守在原地,支撑着憔悴的面庞和还算清醒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