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贺淞文担心得不错。
虽一时打下了《每日金陵议事》,可时临安知道,归根结底,这并非一件旁人仿不来的事情。只需再观察一段时间,将《金陵十二时辰》的内容细细揣摩,总有人能做出,甚至超越《金陵十二时辰》。因而,她从不曾自负地认为,可凭这一份小报垄断一世。
自然,小报多了,信息的监管成为大问题。此时没有后世的舆情监测系统,无法实时监控。若有心之人利用小报行造谣、传谣之事,谣言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会比小报出现前快得多,广得多。
到那时,定有人质疑,小报的出现,究竟是幸耶?或不幸耶?
时临安忖了忖,向贺淞文一拜,此刻的她放下与贺淞文的新仇旧恨,只单纯钦佩于他的视野与眼界,“尚书大人说得不错,林子大了,杂树便多。因而,下官建议,一府之内,只许办五家报纸。”
既然无法控制质量,那便缩小数量。时临安借用现代的新闻牌照的概念,提出一府之内只许五家报纸备案,三年一审,根据审查结果重新发牌。
自然,这五家报纸需以日为单位,将每日印发的小报交由该府的府衙备查,若发现造谣生事者,或叫看客举报的,由该府核查确认,予以惩处。
听罢,贺淞文静了静。
过一会儿,他才问道:“此事,你筹谋了多久?”
时临安摇了摇头,“自锦江府归来,臣便萌生此念头。可总是今儿想一息,明儿思一瞬,修修补补的。具体是多久,臣也算不清。”
贺淞文自案上翻出一本誊写的奏章,“口说无凭,”他将奏章递过来,对时临安道,“你说了恁多,我尚瞧不见实在的好处。”
他又站起身,指了指时临安手中的奏章,“前几日,太子殿下奏请,于京畿一道重启皇册,”他道,“这差事中断了几十年,贸然重启,吏胥、百姓必然叫苦。”
“然,重启皇册,所谋甚远。此事难为,却不可不为,”贺淞文看了她一眼,眼神深得很,“你且用你的《金陵十二时辰》助它,若当真有好处,我便奏请陛下,将报刊的总理放于你仪制清吏司。”
时临安一愣,再一愣。
她知晓,贺淞文当试一试她,可她没料到,他竟用傅玉璋主导的政令试她。此事若成,政令畅通,时临安亦可扼下舆论的喉舌,可若不成,不论是重登皇册的政令,或是办报,那便是一损俱损。
因而,这究竟是一石二鸟地助力东宫,还是一石二鸟地为东宫挖坑?
一直到走出贺淞文的公房,时临安都没从这老狐狸的眼中读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