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投降(霸王+7)
秦国的安平君在回到咸阳后就抱病在身不见外客,和白起在秦国的朝堂上与秦王上演三请三辞的戏码,早就被驻扎在咸阳的各国使臣和间人们传回自家主君那里。 赵国和魏国最先得到消息,平原君的门客带着平原君的信约去见信陵君,谋划一起攻秦。 赵国和魏国在战场上不利,在对秦国用间的这段时间,王陵和王翦两人并不是按兵不动的,大军在外,人吃马嚼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开支,若只是按兵不动,尤其是在己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还不去攻城略地,那就是主将的失职,也失去了征伐的意义。 所以,在信陵君等待咸阳的消息的这段时间,王陵其实是一直从大军在河南的驻扎地,稳定的向陶地方向推进的。 有了王翦的五万大军支持,很久没有向外扩张的陶地也不再蛰伏,而是出动出击,向濮水进发,意图与王陵大军一东一西联合挤压信陵君率领的十七万魏军,将陶地和秦国的河内连接起来。 王陵的进军速度并不快,相反,非常缓慢。 原因就在于,大河以南宿胥口到平阳、桂陵这一片区域,全部都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毫无遮拦的平原地带,可以作为敌我双方大军的交战战区,但及其不利于防守。 所以,王陵为了能尽可能的拉回己方防守不让魏军渡河的优势,除了主动进攻,就是在平原地上挖壕沟,建堡垒,设关卡,索性他背靠今年大丰收的河内,不缺粮草兵械供应,又有二十万大军在手,吏不缺黄泥土,便干脆在平阳南面这一带构筑这个时代最著名也是最常见的军事防御体系——建城墙。 依靠丘陵山脊之便构建的堡垒叫长城,在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防御工事就叫城墙了。 随着大军的持续推进,王陵从宿胥口到桂陵这一路,一共分别建了三长两短五道城墙,王陵建的这五道城墙,不高,但足够厚,也足够长,只有平推的一面,没有左右护持。 也就是说,若是魏军战车和骑兵从城墙的两头绕过来,同样能包抄秦军,但若这城墙建的足够长,绕的这个过程就需要很多的时间,而王陵要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有了这个时间差,无论是往后退,还是重新组织军卒进行下一轮进攻,都会从容许多。 而且,有了这些城墙,大军在正面的防御斥候方面,就可以减少将近三分之二的人手,就可以用 这些人去做其他吏重要的事情,一举数得。 王陵大军进军缓慢,但对魏军造成的压力是巨大的。 若是真让秦军将堡垒建到濮水河畔,沿着濮水溯游往上,可就要到大梁了。 正在魏无忌等的心焦,犹豫着要不要先跟秦军打上一战,阻一阻秦军压境的脚步的时候,咸阳那边终于传来白起卸帅印归乡养老的消息,魏无忌仰天长笑三声,对将士们道: “同胞们,我们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 魏无忌当即让人杀牛宰羊犒劳军卒,准备开始反攻秦军,与此同时,平原君的门客带着赵军即将集结军队,走出赵长城进攻东河内的消息来找信陵君。 门客道: “主君恳求信陵君,务必要顶住秦二十万大军压力,赵国所有青壮妇女老幼将倾巢而出,进攻秦河内,让秦军自顾不暇,可解魏国之危。" 信陵君得此消息,喜不自胜,让门客回信平原君,与他约定在秦国的荡阴城相会。 如今天下谁人不知,荡阴城是秦国的安平君正在建立的一座城池?听说此城规模极大,光地基就挖了一年多都还没挖完,这样宏伟的城池,若是不亲自去见上一见,怎能甘心?! 秦鱼:…谢谢啊,荡阴如今就是一个大坑,你们若不怕自己掉进坑里爬不上来,尽管去吧。 郑安平带领五万援军到达河内的时候,原本是打算去河南战场挣军功的,在他看来,河内稳的很,去年上党一战赵国将近五十万壮劳力都打完了,赵国上下只剩妇孺,哪里还有一战之力? 他若是想将现在的这个将军做稳做实,就得去立战功。 河内哪里有战功? 当然是跟二十万魏军对峙的河南战场了。 所以,郑安平刚到河内的时候,就打算带着援军渡河去河南战场的。 但是,事与愿违。 赵□□七年的赵国并不好过,大量田产因为无人耕种而荒芜,百姓们纷纷离开家乡,外出乞食,赵国境内连盗匪都不多,因为盗匪也是要由青壮来当的,而赵国能拿得出手的青壮,除了在边关抵御匈奴的,基本上都送在上党战场上了。 不,赵□想,在青壮劳力方面,其实还有转机。 去上当的赵军卒没有都被杀死,据他所知,还有三十万就在河内。俘虏,从内部攻破敌 军,不就是赵国的最大的援军了吗? 所以,赵王除了召集赵国上下所有能召集的青壮老弱之外,还派遣间谍去河内,混入赵人俘虏中,联络勾结,企图寻找恰当的时机从河内内部攻破秦防线。 郑安平正欲渡河的时候,正好遇到从安阳而来的求援兵。安阳只有五万驻守军,白起在的时候,他只靠自己一人之威名,就能震慑赵国不敢动弹,现在他走了,赵国出动十万大军来攻打安阳,安阳五万大军根本守不住,安阳守将从甲便派遣求援兵去王陵那里求援。 王陵手下有结结实实的二十万秦精兵,在陶郡还有七万,而魏军却只有十七万,只要王陵这边回援安阳两万精兵,就能守住安阳防线。 郑安平一听说安阳求援,精神一振,对求援兵豪气笑道:"不用去找王陵将军求援了,本将军此次前来,就是支援河内的。" 说完,就带领援军直接去安阳,不打算渡河了。 求援兵从守将从甲那里得到的军令是去找王陵求援,虽然遇到了这位郑安平将军很让他惊喜,但秦军律的严苛和刻板还是让他不敢违抗最先的军令,他没有听郑安平的跟随五万援军回转安阳,而是坚持去河南给王陵将求援信送到。 郑安平非常不高兴。 他觉着这个求援兵是在藐视他这个初为将的将军,但当着他身后的老秦人们的面,郑安平不能对这个求援兵做什么,只能怒火胸中烧的眼看着那位求援兵渡船往河南而去。 郑安平心道,等我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