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第七十八章 量子靖难(修女诸生、调查……
对于这汉王朱高煦的囚禁问题, 老朱不做评价。 随便吧,都可以,爱咋咋地。 他精准提炼出自己关心的内容:“这黎利, 不就是后面把宣宗打到议和的人吗?原来永乐16年就在搞事了?咋滴,这件事你没有解决掉?斩草不除根, 春风吹又生!” 朱棣千言万语,只有一声叹息。 谁能知道,在自己朝廷的跳梁小丑,到了后来, 竟成了气候了呢? 便如那瓦剌一般啊。 【靖难起兵的那帮功臣将军里, 是有不少人, 想让朱高煦当皇帝,淇国公丘福甚至直接进言过。 一起扛过刀、一起挨过枪。朱高煦神勇、朱棣自己又是不正常即位,打破宗法制,呼吁非嫡长子继承, 军人要求一个偏向武功的皇帝的想法,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丘福。 老朱在回忆这个人:“那不是朱棣你的前军主帅吗?” 他冷哼一声:“飘了吧,国本之事, 也是一介将军敢于掺合的吗?” 说话之间门,老朱的目光, 不禁扫向在场的四个将军。 四个将军连忙用最诚恳最忠厚的目光,回看老朱, 齐声说: “国本之事, 咱们这些武夫懂得什么, 自然是陛下一言决之!” 老朱满意了,又转出一个笑脸来,亲热热说:“咱自然是知道, 你们都是识大体的!” 将军们唯唯笑着,心中想道: 这不是废话吗,不识大体的,不都被你送下去了吗。 但他们还是有一丁点的羡慕的。 这丘福,也不知道在那永乐朝,是多么的快活安全,竟敢就此掉全家脑袋的事情畅所欲言,真是……真是物以稀为贵啊! 【朱棣自己也犹豫,登基了也不立刻立太子。 有则广为流传的名言,说朱棣后来和何福对峙时,鼓励朱高煦:“勉之,世子多疾”。 它最早出自《姜氏秘史》,朱棣摸着儿子背说:“儿当再战,吾力疲矣,世子多疾,天下若定,以尔为太子。”于是高煦殊死战,竟败诸军。】 朱棣和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目瞪口呆。 朱元璋脱口而出:“怪不得丘福如此胆大妄为,原来,是你带的好头,你不会还当众说了这句话吧!” 【可信度是需要打问号的,作者正德朝进士,江西人,里面也是偏向建文帝的记载。 其塑造的朱棣,是一个穷途末路需要卖太子之位来收买儿子的形象。而盛庸(这里的功劳也给了他),则是吃亏在这种不择手段下才败的。 别的不说,这朱高煦救朱棣又不止这一回,前面危险的事情也多了去,何必到了靖难都快结束,南京近在眼前,胜利在望时再打这种鸡血?】 朱棣松了一口气,暗暗擦擦自己的冷汗。 还好,还好。 “既然是可能,那就不存在!”他理直气壮,“儿子怎么可能说这种话! 【较为客观的朱棣考量是出自他本人的实录这两段。 1、永乐元年4月,周王上表请封太子。朱棣回答他,弟啊,之前朝臣们也提议了,我没应。太子虽仁厚,智识未充,“行业未广”。还得再教教,学有所成再立也不晚啦。 2、永乐元年10月,朱棣说:舜长于民间门,躬亲稼穑,尧都要test之。我现在命朱高炽在北平亲自处理庶务,就是想让他知道你们当臣子的有多难。 我以前在凤阳民间门事无所不知,后来又去塞外和士兵同甘共苦。不亲身经历,只从书上吸取前人教训,终归隔了一层纱。 再一年,永乐2年4月,册立皇太子。】 朱棣听到这里,不禁拍案:“这就是我的想法!这和我现在的想法,也完全不谋而合啊!爸爸,你看,这就是对的,你教育我们的方式,就是对的!” 老朱被这么一说,也是脸露欣容:“自然,咱的教育方式,还有什么可挑剔之处吗?” 他说完之后,本是志得意满地扫视周围一圈。 而后—— 烧纸的朱允炆。 瘫坐在椅子上的朱棡。 就等着他夸的朱樉。 老朱:“……” 【总体来看,这波属于鸡娃观念有差。朱高炽以前是按着燕王世子的规格培养的,和未来的一国皇帝肯定不能同日而语。 且靖难期间门守北平,身旁一直有“女诸生”之称的徐皇后看护,事事可以请教之,朱棣现在想让他学会独立行走。 给他一年,先在北平试试看吧! 就,以我们现代人的观念,这做法不要太正确。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只有深入基层,才会贴近最广大的群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执掌一国最高权柄的人,若是连群众心里想什么都不知道,就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也是不可能治得好国家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朱元璋不禁念出了这句话,“不错,不错!” 他说完不错,却觉得,这个“不错”,竟无法妥帖地形容这句话。 于是,立刻又改为: “好哇,好哇,说出了很好的道理!” 他说完这句话,便立刻看向杨士奇与蹇义。 希望这两个文人,能用些文采斐然的诗句文章,来赞美赞美这句如同圣人言语般动听的句子。 然而两位文人,却一副极其严肃的样子。 杨士奇没有注意到老朱的视线便罢,他到底刚刚从德安过来,还没有在朝堂上学会“伴君如伴虎”。但一向沉稳谨慎的蹇义,竟也没有收到老朱的信号。 他们都在研究那句: “无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们听得恍惚,也说得恍惚。 “为何皇帝,竟要代表最广大人群众的利益?” “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另一种说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