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
平、到教育成本的公平、再到教育上升通道的公平全都要辩一辩。 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做不到从婴幼儿开始就双语、甚至三语教学,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私立学校意味着高昂的金钱。许多人抨击学校内减负=课外加负,素质教育=西方贵族精英式教育的源头就在此处。 我们对于罗马人而言,全都是牛马。 而总有 人比我们更罗马,所以我们不能从罗马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要站在弱势者的立场,去争取最大范围、最大可能的公平。】 这一段的内容,大明的皇帝文武,也有很多听不懂的。但神奇的是,他们却完全明白了,后辈要说的是什么。 作为既得利益者,其实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共情那句“罗马牛马”。罗马当然不会共情牛马。 只有金幼孜,一时有点痴了,在那边小声说: "若是人人这样想,也就是大同之世了吧。"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国家要为西部地区倾斜各式各样的政策支持。 我们经济上追求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放在教育上也是一样的。他们不该天生落后,他们得变强, 可如果国家不去支持他们,他们只能永远落后,没办法站到哪怕和我们这些普通牛马一样的起点上。】 郁新立刻:"?!" 他心中开始打鼓:这不会是……不会是要开始讲南北取士了吧?没有错,陛下正是因为进了这灵堂之后,便有了分南北取士的想法!他偷眼看向老朱。却见老朱在位置上,微微坐直身体,面露热切。 "共同富裕?先富带动后富?咱把那南方的富户迁走到贫瘠地去,算不算是那兔朝说的‘同共富裕’?" 大家觉得,这肯定不算。 【基于此前提,up想和大家讲一讲明朝大名鼎鼎的,南北榜案,及南北分开取士。分地取士这件事,大家最容易联想到高考分省考试,他们相似又不相同。 性质上,高考考完咱们是得继续读大学,科举考完是当官,更接近咱们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而国考的大部分岗位是没有省份户籍限制的。】 明朝众人听到此处,终于松了口气。 那每年的一千多万人,果然不是全部来当官的。 “他们这大学——”老朱, "听那什么‘专业’、 就业方向’,应该是同所大学里,学的内容不同吧?类似咱们五经里挑其一为本经,专治‘春秋’等等。" "所以数学、物理、化学,"郁新, "都是他们的不同专业。"“但是他们初中就在学物理化学了 。”朱棣指出。 这点上,郁新猜测到了。 "有可能是之前的比较浅,后面的比较深。咱们大儒在专注一经之前,也会涉略其他内容的。" 【但考公是有学历限制,即,你考公前已经接受了最普世公平的高考筛选了,国家已经借由高考保障了各省大学生比例。 然后这些大学生被放在各种“国子监”里共同学习,此时教育资源做了一个重新的分配,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各省学子,走到了相对公平的同一起跑线上。 四年里,他们的籍贯被尽可能模糊了,进一步的考公、考研取决于该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课外 培训班、和学生自我的努力。】 明朝的大家恍然了: "如此说来,小学也好,初中也好,每一次的考试,其实都是帮助那些学子,做一次教育资源的再分配。" "这样的话,只要跟着学校,努力学习,按部就班地升迁,便免了自己求学的苦楚。倒确实是个相对公平的办法,便是去不了那最顶尖的学府,也会逐渐去比之前更好的学府。" "不错,不错。”郁新也频频点头, "我悟了,等到那高考的时候,兔朝再人为调控各省人数,帮助偏远省份,获得更多的机会,如此,差距就尽可能地被缩小了。" 他感觉有点不妙。 他竟觉得自己开始被说服了。 【明代科举流程是:各省分开乡试→全国集中会试→在皇帝面前殿试重排名次→决定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后,二甲三甲的人里选取观政庶吉士(后期需要考核) 与高考制度对比,若把乡试理解为高考,会试理解为考公,乡试→会试里缺乏“大学”的教育资源再分配。 他们存在一种会试失败,进入“国子监”复读的政策,具体执行时,这些复读生大部分还是返乡“依亲学习”。再次明确凸显了各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现在咱们倒是还没有这依亲学习的。除非生了病,否则,都是让他们在国子监里继续读书。"(*注,历史上是宣德10年开始出现大规模依亲学习) 朱棣:“或许是未来财政不行了,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所 以才把他们放回去。”金幼孜弱弱的开口道: “而且南京的各种开销都大……返乡读书会比较省钱。”朱元璋叹口气: “长安大,居不易。” 【此外,还存在一种一地出了高官、进士,影响该地的文风之兴盛的情况。蹇义等人都是典型。 原因很多,有些大儒致仕回乡后,会在当地讲学; 有些士大夫发迹后,宗族力量崛起,有更多的钱财办设宗族范围内的学校。 有些举人不中会被仍去各地学校教书——而举人家境不ok时,他们希望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干活,所谓故土难离。 这些原因,都不自觉了形成了聚合效应,这种聚合,毫无疑问会导致各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所以,明朝科举决不能纯粹的理解为一种朝堂上的话语权,也要认知到,藏在朝堂下的教育问题。】 老朱这时候突然看了眼金幼孜。 金幼孜: "?" 老朱:“金幼孜,江西人。” 金幼孜忙道: "是……" 话没说完,老朱继续说: "黄子澄,江西人;杨士奇,江西人;可能的胡广,江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