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伊贺百地族入明 法隆寺惠岸传宝
明洪武十二年,七月十一,天气小雨转阴,九华山小天台谷地 柴玉辞别天清后,一刻不敢再耽搁时间,向九华山疾行而去,终在两天后的下午,到达九华山脚。此行虽然小心谨慎,但也没有碰到什么波折,柴玉悬着的一颗心稍感可以放下了。 于是他手搭凉棚,向前方连绵的山脉望去,但见山连山,岭连岭,谷中林木繁盛,山峰云遮雾绕。原以为到了地方找个村店问问就行,不想九华山脉如此庞大,一时不知从何着手,便想先找个有人烟的地方落脚,一边休息,一边打探法隆寺方向。思定,在四周找了块高地,环顾四周,发现在东南方的一处谷底,隐约见有十几间房屋,数十亩水田,料想必是村落,估算大约五七里的样子,不算很远,于是就下了高坡,沿山道向谷中村落方向走去。 山道甚为清幽,一路没有人影,不时传来鸟雀蛙虫的鸣叫。可此时的柴玉无心欣赏周遭美景,自从上次在马鞍山上被人暗算后,柴玉这两日行路更夹杂着几分小心,特别象这种没有人烟的地方,匪盗易于藏身,感觉稍不注意就有被暗算的可能。所以为了稳妥,柴玉就凝神静气,耳听六路眼观八方,一步步的向前走去。 走了不到半个时辰,终于来到村口,也许是刚下过雨,村庄里也是迷雾重重,不闻人声喧哗,没有狗吠鸡鸣,出奇的安静,柴玉便越发的谨慎起来,抽出绣春刀,慢慢走入村庄。 村子里的房屋甚是破落,皆以茅草土墙砌之,有些东倒西歪,有些破门烂窗,看着既悲凉,又瘆人。 “不想元灭明立已有十数载,山中民众生活亦是如此贫苦,”柴玉喃喃自语,不竞发出一声哀叹,脚下却并不停顿,持刀探路,一间一间房间搜去。看了三五间屋子,没有发现人影,柴玉悬着的心就更加警觉,继续向村庄深处搜索着。 忽然间听闻“呱~~~”的一声,在距离自己三四间草房位置有一个院落,上空骤然腾起一群乌鸦,群鸟扑腾翅膀呱呱乱叫的声音猛的出现,惊得柴玉打了一个冷颤,杀气,一股浓重的杀气扑面而来。于是他立刻退出正在搜索的房间,用力蹬了几步,向着院落门口蹦来。 院门已被人踹倒,看此院应该是村落的中心,料想应是平时村民打谷祭祖的场所。中间平地上横七竖八的躺着二三十具尸体,男女老幼皆有,血流遍地,恶臭扑鼻,其中一些尸体尚有虫蚁乌鸦在啃食,现场惨不忍睹。 柴玉赶紧捏紧刀把,摆了一个守势,沿原地转了三百六十度,见院落中有一间大厅,两边各有一间草房,大厅正中供奉了一些先人灵位,周围并不像能藏人的样子。然后柴玉跳上屋顶,目光沿整个村落的各处方向扫了一遍,确定没人后便又落在院中,将刀收起背在背上,仔细查看那些尸体。 只见大部分尸体都是被刀剑砍伤致死,但其中有两具成年男尸,看似好像干尸,脸部呈黑紫色,身上皮肉虽在,但却被吸成枯壳状,尸体瞪眼张嘴的恐怖表情让柴玉感到恶心欲呕,忙转过头避开。 转了一圈,柴玉发现院中没有活人,就想另寻出路离开,此时从院子后面的一间土屋内传出一声轻微的柴草折断的声音,应该是有人。柴玉又复从背后拔出刀来拿在右手,走到这间屋子门口,用脚踹开屋门,先用刀尖探入挥舞了几下,舞罢人就跟着跳入房中。口中同时喝到:“什么人?出来。” 原来这是一间灶房,灶台烧火处堆放的干柴堆里,躲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从她惊恐的眼神颤抖的身体来看,显然已经吓傻了。柴玉看她穿的破破烂烂满脸尘土,应该是此地村民,便尝试着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 那女孩什么话也不说,手握住几根柴枝靠在灶台后的墙边,身体不停的抖动,眼神闪烁飘移不定。 柴玉又试探着问了一句:“这村里的大人们呢?都死了么?” 女孩子还是不说话,兀自颤抖的看着柴玉。柴玉知道孩子受到比较大的刺激,再问也问不出什么来,想了想,把她留在这个全是死人的村落肯定不行,柴玉便想带她一同去法隆寺。 于是他轻声对小女孩说:“你出来,跟我走。”边说边准备伸手将女孩从柴堆里拉出来,不想女孩子反复挣扎就是不肯走出柴堆,柴玉便手上稍微加了点劲道,岂料那个女孩子张嘴就狠狠咬了柴玉一口,痛的柴玉啊的叫了一声,眼泪差点都被她咬出来,急收回手一看,手背上留下一圈带血的咬痕。 “真是个野孩子,”柴玉也来了脾气,就不再和小姑娘商量,抬手在孩子后颈睡穴处一捏,孩子便软软的瘫坐下去,接着柴玉便拨开柴草,将孩子倒背在右肩上,走出村落。 九华山虽大,但一路走来岔路并不多,柴玉觉得庙宇一般都比较好辨认,便决定遇到岔路就找高地四周探望一下,只要不走回头之路,应该就能找到法隆寺。 在走了大约一个多时辰后,前方山势急往上走,远望前方一峰颇高,峰顶有成群建筑,黑瓦黄墙,料想应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 柴玉由于在谷底村庄搜索半天,耽搁了很多时间,看天色也慢慢黑下来了,于是乎便加快脚步向寺庙赶去。 一轮新月跳出山峰,挂在漆黑无云的天边,今天的月亮,虽然不很圆,但很亮。 柴玉来到山门口一看牌匾,果真就是法隆寺,于是敲开山门,向知客僧通报了姓名来意,在等了一炷香的功夫后,知客回复方丈让他去禅房相见,于是便跟着知客来到方丈房中。 见一精瘦僧人,身着明黄色丝绸僧袍,左肩披红底金丝方格锦缎袈裟,银髯垂胸,样貌甚是稳重庄严,见其正在禅床上闭目打坐,便放下孩子向前一拱手,说:“晚辈柴玉,拜见大师。深夜叨扰,恐为不便,然晚辈身负重任,有要事欲拜见惠岸禅师,望大师海涵。”那僧人睁开双眼说道:“老衲便是惠岸,施主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柴玉听罢,忙双膝拜倒,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抬头说:“师尊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惠岸见其行此大礼,起身从禅床上下来,双手搀扶起柴玉说道:“施主何人,为何行此大礼?” “孩儿乃柴大忠之子柴玉。”“哦,你是大忠的儿子,你父最近可好?” “承蒙师尊挂念,父亲身体健硕,目前已从朝中退官,在金陵家中养老。” “那甚好,孩子你过来,让老衲好好瞧瞧。”惠岸说罢,便将柴玉拉到近前,上下打量起来。看罢叹曰:“真像年轻时候的大忠啊,虎父无犬子,果然一表人才。” 再看此时的柴玉,像一个多年未见长辈的孩童,热泪在眼眶中打转,流露出稍许委屈撒娇的表情,轻声回复说:“孩儿从金陵寻访至此,千辛万苦,总算见到您老人家了,” “玉儿莫哭,有何委屈,尽数道来,老衲必当为你做主,”惠岸将柴玉引至房内椅上坐下,关切的问道。 于是柴玉捋了下思绪,将最近一月以来发生的种种事宜讲述给老和尚听。此时看惠岸,时而频频点头,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又面露微笑。柴玉讲述过程中,他并未插言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