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就看驺吾的了(3/5)
PS:恳请正版订阅噢。 浦江影视城。 “cut!这一幕过,准备下一幕,苏澜,你休息一下。”张同顺说道。 演员们纷纷退下来休息,工作人员则手脚忙碌,准备下一个场景的拍摄。 杨珠第一时间送水给苏澜,并且知心地递给她剧本。 苏澜喝了点水,润了润嗓子,拍戏期间不宜喝太多,上厕所麻烦。 她看了一会儿剧本,问杨珠:“张叹在吗?这里的台词我想和他讨论一下。” 杨珠看到不远处的编剧老吴,跑去询问,很快带着老吴回来说:“张老师不在剧组,请吴老师来了。” 苏澜和老吴商量剧本台词,结束后,目送老吴离开,对杨珠说:“张叹又去小白那边了?他怎么老往那里跑,这边都不管了吗?” 杨珠想到张叹偷偷给她送了好几次夜宵零食,有立场有责任为他说话:“张老师才不是呢,他是去制片厂开会。” 苏澜奇怪,问道:“电视剧在拍,他开什么会?要开会也应该是制片人去吧。” 杨珠已经打听清楚了,说:“不是剧组的事,是动漫部的那边的事,听说张老师之前参加过一部动画片的制作,昨天这部动画片播出了,应该是讨论数据方面的事吧。” 苏澜恍然,她知道张叹来影视部门之前,是在动漫部做编剧,但不知道他在动漫部也有作品,还以为只是打杂的小弟呢。 她不禁好奇地问:“是什么动画?” 杨珠:“《天虞山下》,是和另一位老师合作的,他是副手。” “噢。”苏澜轻点螓首,心想晚上看看,打发时间。 她忽然想起什么,盯着杨珠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杨珠:ヾ(-_-;) 她心里恶趣味地说,对不起苏苏姐,张老师太贴心了,送的夜宵零食都是我无法拒绝的,我已经被他收买,是他的人了。 嘴上却开始背明星助理职责20条:“明星助理职责1,收集一切友军、敌军的有用信息……” 苏澜听了一句,就挥手让她走远点。 —— 张叹和罗明合作的《天虞山下》终于开始播出,昨天在制片厂视频官网上,一次性发布了前三集。 此刻,厂里正在开分析会,张叹作为编剧之一,罗明询问过他,如果有时间就过来一起听听。 张叹当然得捧场,今天一早就过去了。 他先去办公室,见了罗明。 今天罗明穿着整齐,没有了平时的那点不修边幅,见到张叹来了,感谢道:“谢谢,没耽误你剧组那边的事吧?” 张叹:“不耽误,我们之间不需要说谢谢这种话。” 罗明颇为欣慰,看向张叹的目光十分柔和。 当初他心里是拒绝张叹跳槽去影视部的,尤其刚刚拿下《倒霉熊》这个大项目,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这时候不干了,他很为张叹可惜。 但现在证明,金子到哪里都发光。 在影视部的张叹很快干的风生水起,从没人看好的《小戏骨》蓄势,引发全民讨论,为影视部挣了个大大的脸面,厂里对他评价也很高。 到现在,投资6000万的《女人三十》开拍,网罗了一众明日之星,是他以前不敢想的。 怎么说,张叹也是从他手底下冒出头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带的,他与有荣焉。 《天虞山下》是他和张叹一起做的,是张叹的第一项目,所以他特地询问张叹有没有时间,张叹二话没说就答应会来,让他十分欣慰。 只是,成绩有些不好。 两人来到会议室,很快相关人员陆续到了,见到和罗明坐在一起的张叹,纷纷热情地招呼寒暄,打听剧组的拍摄情况,也不管此前认识不认识。 “哟,张叹来了~~”来人是编剧三组的组长冯栋,张叹曾经的顶头上司。 动漫部的部长杨森林也到了,一眼看到被人围在中间的张叹,笑道:“回娘家了,随意就行。” 言归正传,杨森林开始通报《天虞山下》的成绩。 这部动漫算是慢工出细活,比它稍晚的《燃灯者》早就播出了,它晚了一个多月。 究其原因,不全是因为制作上慢。《燃灯者》是漫画改编,风格、剧情、人物什么的都是现成的,而《天虞山下》不同,这是一部完全原创作品,一切从无到有,中间的磨合特别花费功夫。 这是浦江电影制片厂实力雄厚,在动漫方面制作经验丰富,要是换一家动漫公司,不知还要往后推多久。 《燃灯者》当初第一集的成绩是单日播放量180万人次,全网排名第25位。 这是得到漫画的加成,当时《燃灯者》的漫画累计阅读量已经达到10亿人次。 这就是改编漫画的好处。 而《天虞山下》完全是全新的,没有任何加成,不是富二代,没有后台,全靠自己打拼,所以成绩自然没法和《燃灯者》比。 首播第一天,单日播放量平均每集70万人次,全网排名堪堪进入前一百名。 罗明脸上的表情比较严肃,显然对这个成绩不满意。他是性子比较直的人,不大能掩藏自己的心情。 杨森林说道:“成绩中规中矩,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大家都议一议吧,分析总结,后续怎么改进,这才刚开始,不必灰心,不要丧气,更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与会人员都是和这部动漫的关联人,人人踊跃发言,建言献策。 最后动漫导演说:“大家不用灰心,现在才第一天,配合宣传,到下周放出第四集,应该会有比较大的起色。” 众人纷纷附和。 “是啊是啊,我们这毕竟是从零开始的,不像《燃灯者》有庞大的漫画读者群。” “相信会好的,有很多肯定的评论,评分也很高,有9分。” …… “而且。”罗明也说道,“你们忘了很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