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双证齐领
我在工作的这二十年里,去过全国很多地方,没办法,这是工作性质的需要,一年中至少有小半年是处在出差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开始了,第一份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这也为我后来的工作指导了方向,这些年,出差对我而言就像家常便饭。 前面几期说过第一份工作的内容,是给手机用户提供信用消费服务,客户只要承诺在电信运营商这里消费满两年,电信运营商就会提前送给客户一台手机,在当时,这是非常新潮的消费模式。 这种工作也会需要出差? 当然是要出差的。因为做这项业务的公司野心很大,他和电信运营商签署的合同是做整个JS省,而不是单单一个NJ市,所以业务是要全省推广的,既然要全省推广,那肯定就要全省出差啊。 开始全省推广的时候,公司也才成立没多久,员工数量不多,在一线签单的大概只有十多个人吧,照理说,这项业务要想迅速开展,肯定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但是公司一直没有扩张员工数量,打算就靠着这十来个人,把业务在全JS省开展起来。 这怎么可能?一线签单的人员总共就十来个,光南京的网点都做不过来,怎么可能推广到全省? 最后,公司的高层想了一个方法,把我们这些一线员工派到各个城市,教会运营商的业务人员如何和客户签单,然后在一个城市只留一个人,定期收集这些运营商的业务人员交上来的资料,按照这些资料的数量,给相应的手机号用户进行担保。 现在用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决策,那就是:胆大包天。 回想一下这个业务流程,手机是电信运营商送出去的,客户承诺至少使用两年,如果中途不再续费,就由公司承担损失,补齐客户少消费的那部分钱。说起来,我们本质上就和担保公司差不多。 可是问题在于,让自己公司的员工控制客户资料收集的话,公司是可以严格把控的,毕竟员工都要为自己公司着想嘛。可一旦把口子放开,任由运营商的员工发展客户,就会完全失去控制,运营商的业务人员造假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骗手机的人。因为最后承担后果的不是运营商,自然也找不到这些运营商员工头上,他们更不会把客户质量当回事。一旦客户不续费,是我们公司赔钱。 我不知道当时的公司高层脑回路是怎么想的,这么重要的业务,居然采用这种推广模式。严格控制自己公司的规模,拼命控制成本,却依然想要把业务做大,简直是过于贪心。初次审核客户资质和资料收集这么重要的环节,直接交给运营商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道就没有想到,后面会有洪水滔天? 不管了,这不关我的事,我只是个底层员工而已,公司咋安排,咱就咋干,不少我工资就行。毕竟那个年代,做生意的秘诀就是胆子要大,要敢想敢干,什么事情都想到风险,公司也不可能做那么大了。凡事都想到风险,就会变成我这样,干不成大事,也发不了大财。 正是因为公司的这种运营模式,我就开启了各种出差模式。 当时的公司里,大部分一线员工都是女孩子,像我这样的男孩很少,所以只要遇到出差的事情,都是我去。 公司的高层会提前约好各个地市的运营商,然后我就出差到各个地市,去找运营商的对接人员,开始给运营商的业务人员做培训,教他们如何做信用消费买手机的业务,最后由各地运营商的业务人员自己办理信用消费送手机的业务。 办理这个业务,其实就和银行信贷部的客户资质审核差不多,一点都不难。但不难不代表一定能做好,因为很多书面资料,都是一种控制客户资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就像给有的客户发手机,一定要留一份他家的房产证复印件一样,留房产证复印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旦将来客户断供的时候,凭借我们留下的房产证复印件,肯定能找到人,这才是主要目的。 可是操作这项业务的人一多,就根本控制不住了。运营商的那帮业务员个个都是人精,偏偏还如狼似虎,要知道,那个年代可是抢钱的年代,动作快的,胆子大的,抢的钱才多。和钱有关的事情,永远都会让你遇上各路牛鬼蛇神。 那些运营商的业务人员为了做成业务,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业务量考虑,完全不考虑风险。当然,他们其实也毫无风险,因为他们心里清楚的像明镜一样,这项业务的风险,都是由我们公司来承担的。 对于没有资质的客户,运营商业务员也会发手机,资料交上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有问题也没用,他们会过来吵吵,“我们都是按你们培训要求收集的资料呀,哪里不符合了呀?这、这、这、这、这,不是都有吗?”你拒绝了也没用,因为这些业务员手眼通天,他们的大领导比我们公司的老总能量大多了。再说了,等我们看到客户资料的时候,手机也早就洒出去了。 甚至,还有些业务员会自己搞鬼,找一帮亲戚朋友的资料过来,把手机领走,然后转手就把手机卖了,电话费交上几个月就断供,再想找人就找不到了。 所以,现在看看,一个民营企业,想要去做银行这种专业机构才能做的业务,风险是有多大,为了控制公司的运营成本,把信用消费最核心的岗位,风险控制就这么直接洒出去了,太不专业了。一个非常明显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就这样让一个没有任何金融资质的民营企业来操盘,在今天来看,简直就是不敢想象,但是在2004年,中国人啥也不懂的年份,出现什么样的事情都不奇怪。 但是回过头来说,这业务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业务,钱景不要太好,我真佩服浙江那位大老板的眼光。但凡他的操盘手能力强一点,风控做好一点,在2004年到2010年之间,这种生意简直就像在地上捡钱一样。 看看后来浙江的另一位大佬吧,把小额信贷做到互联网上,凭借大数据的优势,玩出各种花活和套路,差点搞上市,可见这是多大的一块市场,只是当年身在局中的我们不懂而已。还有就是,老板的能力也差了点,看得到前进的方向,却掌握不好方向舵。 只要风控做好,这个生意不要太能赚钱。 举几个例子,任何一个年代,都有优质客户和劣质客户。不是所有的客户都那么不靠谱的,我们也遇到过非常有钱的客户,这种客户会带着两年的全部资费,一次性全部上交给运营商,然后把手机拿走。比如说,他想要那个最好的三星手机,按照规定,要每个月电话费300块,连续交两年,一年3600,两年就是7200,这种客户就会一次性交7200给电信运营商,拿走手机,这就是真正的优质客户,遇到这种客户我们最省心,复印个身份证就完事了。 那个年代,优质客户的数量不算少哦,2004年的时候,有钱的人就已经非常有钱了,只要办理业务的时候介绍清楚,风控掌握好,优质客户是不缺的,甚至上面说的那种把两年消费一次性交清的,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