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种田娶夫郎(女尊) > 昌运府城

昌运府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施黎站在新书斋门口,怎么看怎么觉得喜欢。这栋小楼过去是个偏高雅的茶馆,现今买下来也并没有太多需要整改重建的地方,因为工程量小,只是在细处修整了一番便可以直接使用。

从前门进去,里面已经按照施黎的意见将专门定制的书柜和桌椅摆放好,运来的书也已经塞满了书柜,一楼做得比较空,多加点缀,休息区和柜台都在一楼,二楼则是做了围绕式书架,进来后在一楼就能把二楼摸样尽收眼底。

四周挤挤攘攘全是书,闻着墨香味,施黎简直有点心醉神迷。她想起自己小时候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梦想,其中一个就是开一家温馨的书店,下雨的时候就坐在柜台,打开一盏暖黄的台灯,坐着看书,天气好的时候,就把养的猫抱到桌子上晒晒太阳。

这个不能算梦想的幻想已经在她长大后消散云烟,没想到有在异世界完成的一天。而且还不是一间书店,是好多间书店。

施黎扬起笑容,心里升起莫大的满足感。

“盼山,昌运的书斋已经准备好了,只差挂上牌匾,我们墨痕书斋将要在府城拥有一席之地了。”赵长安的声音在施黎身后响起。

和临时赶来的施黎不同,赵长安除了年节那几天,一直就住在府城,亲自监督着新书斋的建成。书斋事小,在府城建立工坊才是大事。随着墨痕书斋的发展,原先在扶峰县的工坊已经有些不太够用。为了后续计划,挑选地方新建工坊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可和周喜管的那个私下小作坊不一样,是正儿八经要承担以后大量精细印刷的。府城毕竟和县城不同,要大得多也繁华得多,印刷工坊便有三个,若是想靠着接外面书坊的印刷存活显然极不明智,所以,基本上只会做自家的印刷,这是聊斋给的自信,也是施黎后续的计划书给赵仙稼的信心。换言之,要是后续出的书不能像聊斋一样大卖,这工坊和书肆分店的投入,就全砸手里了。

赵长安还是颇为感慨:“没想到短短半年,墨痕书斋不仅起死回生,还扩展如此迅速,真让人不敢相信。”

“是啊,”施黎轻叹一声,“有时候我也感觉仿佛在梦中……不过长安,这不是梦,我们要让墨痕书斋的名头在府城也成为第一!”

“好,有志气,”赵长安和施黎相视一笑,随后抱拳躬身:“长安,但为盼山驱策!”

施黎也回身行了一礼:“不敢说驱策,你我同心齐力,必然功成!”

在府城的第一枪,施黎打算用杂志来打响。

毕竟一本聊斋可以推说是奇人赠书,西游记可以说亡母遗稿,但总不能以后每一本都找同样的借口。除了施黎记得的前世经典,她必然得想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法子,得不停有新鲜血液注入,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施黎不是不能把那些古往今来的名著打上自己的名头,但她却没这个打算,也不准备把自己包装成一代文豪,能给每本书标注它本来的作者,是施黎最后的尊重。

二月二龙抬头,昌运的书肆便定在这天开业。这是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好日子,施黎希望在昌运,墨痕书斋也能跻身一流,甚至是顶流。开业之前的宣传肯定是少不了,好在聊斋确实火爆,只需要扛着这块招牌,墨痕书斋在府城便不需要耗费甚多去宣传,不过前期的铺垫还是有必要的,发传单这一手,虽然老套但是有用,施黎自然在昌运大发特发。而且在这个年代,这招也算不上老套。只要内容做得好,想不吸引人眼球也不行。

开业这天,赵仙稼托了不少关系,请来了昌运城中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也算撑个排场,有个脸面。赵林也破天荒的出面,请了不少她的同窗好友。文化人的宣传就止于这一步了。施黎则专攻中下层,舞龙舞狮不必说了,求的就是个热闹,也是老戏码。长春楼被请来了,去昌运最红的戏楼演唱聊斋最新改编戏,也是变相为墨痕宣传。而开业当天,书肆外挂了两幅超大版聊斋群像图,几乎把整个书斋遮起来,但凡眼睛不瞎就看得见,而但凡有点好奇心的人,也必然进来一观。说书人的行业施黎也没有放过,虽然当初想进入此行业不成,但说书的影响力却不可小觑。贩夫走卒平民百姓,多是靠此消遣,至于听戏那至少也得到小康家庭才享受得起。

说书行业为许多上层人士所不屑,但施黎却觉得大有可为,不要看不起穷人的钱,积沙成塔,往往很有赚头。为了成为第一书商的梦想,施黎为自己规划了一条路线,结合戏曲说书文化,宣传书籍,最后形成商业一条龙。而且她不仅要出书,还要网罗写手,打造自己的小说团队。这是个大工程,不过已经初见雏形。

这半年,聊斋周边的贩卖和打造,施黎除了把握下大方向,其他都交由赵长安亲自照看。而施黎空闲下来的时间则各处寻访写手,这年头有本事的读书人不好找,但落魄的穷书生却遍地都是。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不是不对,但这个黄金屋是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抢来的!

一场游戏,有胜利者自然就有落败者。落败的读书人也不是全无出路,如果考上了举人,虽然做不得官,好歹也有各种特权,一般情况也不至于混到无饭可吃的地步,而秀才乃至童生就凄惨多了,没什么特权,也没人送钱,穷秀才烂童生,若是家境富裕倒没什么,可家境富裕的也往往是少数,更多的则是举全家之力读书,最终考不上举人,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

又或者,不至于走到那个地步,可考试不仅仅靠头脑就完了,还得投钱,四书五经,拜师进学,哪一项都很需要钱。可钱从哪里来呢?做书生的,不说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可确实少有谋生手段。施黎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批人,有文化有知识,但没钱。他们没钱,但施黎有钱啊,墨痕书斋有钱啊,一方需要钱,而另一方需要他们的文笔,两边简直是一拍即合。

当然了,一拍即合是施黎最开始的想法,实际上,为了凑齐这么一群人,还颇费了功夫。

还是那句话,这个时代写书可不是什么高雅的活动,有能力写的,或许不缺这个钱,而且因为版权问题,根本也赚不到什么钱,为爱发电的可没几个。缺这个钱的,或许还要自矜身份,更多则是根本没写书的能力。

好在施黎也没想着靠这些书生写出什么惊世名著,她只需要这些人能写点短篇、八卦、乃至□□罢了。

找这群人倒还算轻松,因为做生意难免要打点官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