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章
华阳城内外的寺庙众多,最著名的便数城内的昌宁寺和城外的玉泉寺。
玉泉寺距离华阳城二十多里,马车不疾不徐行着。
车中的李姈没有太多装扮,两根简单的金钗挽着发髻。淡雅的妆面,显得她肌肤莹白透亮。她五官清丽,气质如茶,淡妆更衬得人娴静端庄。一身素雅裙袍,锦上添花。
她放下车帘,目光从外面收回转向身边正看信的杨徹。
“秦戴川的胆子太大了。”杨徹将信重新折好。
“他所谋的是至尊的位子,胆小怎么成事。”
“他这次安排人参加春闱,若是只为了从科举之途将自己的人正大光明送入朝堂,倒也罢了;若是他想借这次春闱做文章……”
杨徹叹了声,春闱乃朝廷抡才大典,秦戴川所谋的是将李契送上皇位,他必然不会让天下文人诟病于李契和他,他若想做文章就会借助他人之手,就不会在乎对方生死。
他将信塞进信封,递还给李姈。
李姈沉默须臾道:“秦戴川此人心机太深,我与他见过两次,都摸不透他的心思。他此次来京,看趋势要长待下去,想必是做最后的准备。”
杨徹点点头,“你今后当万分小心。他谋他的皇权,你万不可插手。”
李姈了然笑道:“我知道怎么自保。”
平常一句话,杨徹却被堵得心中酸酸的。
当年她从那样的境况一个人走出来,比他更懂权力之争意味什么,已无需别人的提醒和关心。
马车到玉泉寺,时候尚早。
约莫是因为今日上元节,来寺中烧香的人不少,寺前山下停着许多马车,路边一排小摊在卖吃食和灯笼。
杨徹搀着李姈下车。李姈身披一件披风,头戴帷帽,跟在身边伺候的女史胥语也纱巾掩面。
下了车后,杨徹四周看了眼。
玉泉寺建在一座小山上,地势并不高,由于四周没有其他山体,视野比较开阔。朝山下眺望,白雪覆盖的小镇外,有一座院落,占地面积很大,和小镇有些格格不入。
城中达官显贵不会在此处建院。
“那是一处学堂。”李姈注意到他的目光,“八-九年前建的,收的都是蒙童或童生。学堂给他们提供书籍和笔墨纸砚,供他们考取秀才。这些蒙童和童生们只需要准备拜师礼即可。”
倒是处慈善机构。
穿越来二十多年,见过不少慈幼堂、孤老院这种地方,从未见过免费教育的。
毕竟这个时代读书花费太大,读书也几乎成为有钱人的事,平常百姓家追求的,不过识些字以后能够找份好活计谋生,鲜少去想科举仕途。
“这是哪位大人想出的法子?惠民之举。”
“不是朝廷官员,听闻是一位儒商私建,此人是个落第举子。”
两人边说边走进玉泉寺。
玉泉寺比昌宁寺大一圈,此时寺内香烟缭绕,许多香客进进出出。
二人到佛殿内上完香,又捐了功德,听闻后院的梅花开了决定去看看。
后院梅林有不少香客顺道过来赏梅。此时梅花正迎雪绽放,娇艳欲滴,有个老婆婆折了一枝插在小孙女的头上,红艳艳的花朵与小姑娘灿烂笑容相得益彰。
杨徹看了眼身侧的李姈,她戴着帷帽,否则他也要折一枝插在她发间,一定很好看,她也最像梅花。
李姈盯着小姑娘看了会儿,嘴角跟着小姑娘一起笑起来。
小姑娘察觉身侧有两个人在看她,昂起头看过来,肥嘟嘟的小脸蛋,一双圆圆的杏眼装满好奇和纯真。
“先生、夫人,我好看吗?”小姑娘露出一个大大笑脸,摸着梅花摇晃脑袋问,一点也不怕生。
杨徹和李姈相识一眼,对于这个称呼心中微微一紧。
杨徹笑着夸赞:“特别好看。”
李姈上前一步,将小姑娘的头发简单盘一下,将梅枝重新插上去。
“这样更好看了。”
小姑娘摸着头上花枝,拉着老婆婆兴高采烈地询问是不是更好看。
老婆婆笑着哄道:“好看,夫人手巧,比阿婆插得好看,妞妞长得也好看。”
小姑娘乐开了花,上来拉李姈的手道谢。
李姈怜爱般抚着小姑娘的头。
老婆婆怕小孙女唐突,忙将小姑娘拉过去,向他们再次道了谢后,便朝院门方向去。小姑娘好似舍不得这个给她扎头发的人,频频回头冲李姈挥手作别。
李姈站在原地看着远去的小姑娘,直到她们消失在转角。
“想什么呢?”杨徹拉着她问。
李姈又愣了一会儿,才摇摇头道:“没什么,只是觉得这小姑娘很可爱。”
杨徹明白她心中所想。
如果没有变故,他们早已成婚,现在孩子应该比那小姑娘还大一些。
他无法言语去安慰她,抓紧李姈的手。
李姈也明白杨徹懂她心思。
过去的事不是他们能够左右的,但将来的事,她要握在手里。
“去那边看看吧!”向另一侧人少的地方去。
转了一圈,在寺中用过斋饭才回。
午后阳光温暖,洒在人身上暖洋洋,杨徹忽然来了兴致,想到镇子外的学堂去,看看古代先进的免费教育机构。
小镇外的学堂大门紧闭,匾额上书着“蒙正学堂”四个大字,左下角的书匾日期乙未年八月十五,没有留下名字。
今日学堂没有开学,门前的街道上有孩子的追逐嬉闹,还有孩子口中在背着《弟子规》。
“是哪位儒商?”杨徹问。
“只听闻是屏州的一位商人,未有听说姓名。”
匿名建校,免费提供教学所用,还不留姓名。
文人重名,商人重利,古人更是如此,这位儒商,不要名不要利。
这倒是稀奇。
杨徹也更加好奇。
马车从小镇穿行,镇子上的街道两边店铺已经挂上灯笼。
回到华阳城天色暗下来,西市的灯市已开,街道两边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灯笼,应接不暇。
天还没有黑下来,街道上已经比肩接踵。
杨徹与李姈下了马车,也走进汹涌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