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金氏钗黛—解红楼金书 > 红楼判词

红楼判词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句好话收服,正是落入套中,桂压芙,螃蟹横行之时,可以看到书中种种细节都是相对立而写的,脂评反而认为这回两个人和解,使两个人合二为一了,简直是南辕北辙。

脂评中还提到【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1]”(第四十二回总批)。】,黛玉逝后宝钗的文字,因为后面原书的缺失,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想来也不过些兔死狐悲之语。

单就他提到的这两章,确实一点看不出钗黛合一之意。

为了解释这个钗黛合一,我还看到有人说林黛玉是取了作者出世的一面,薛宝钗取了作者入世的一面,且不论真伪,就果如此,跟作品中这两个人物又有什么关系?

脂评的确有我们没有优势,就是评者应该是看过全本的,所以对作品有更全面的认知,并且可以提示缺失的内容,但是毕竟也是一个读者角度的解读,有他个人的主观看法,或者是作者熟悉的人,也不必把它当作百分之一百正确,我看倪匡评金庸的书有时候也马马虎虎。

解释不通也要强行解释,牵强附会,就大可不必了。在我看来解读作品,还是作品本身最重要。

在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的立场是相互对立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缘注定是不能共存的,作者也是一直对比着来写她们,如果说她们同处于一个婚姻悲剧里,就算合一的话,那千红同窟,万艳同杯,岂不所有人都是一个人了。

接着解读判词吧,前面说到林黛玉带玉而来,这也是之所以癞头和尚送薛宝钗金锁的原因,否则薛宝钗拿什么抗衡。

癞头和尚对别人都是要渡化的,对比黛玉会发现态度截然不同:

【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

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为什么对薛宝钗却是推波助澜的?这也说明薛宝钗孽鬼之首,是来造劫的不可渡之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判词的整张图画: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是不是和另一支曲子终身误一一对应。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用带子挂在双木上的玉,空对着下面的雪;

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玉不是一直挂在林身上吗。

而木为什么枯,下面埋着金钗,金克木,又是雪,她能不枯死吗?所以这也说明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对立关系。

再来说说这句金钗雪里埋。

当然首先是谐音,雪宝钗,谐音薛宝钗。

词曲中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这个山中高士肯定就是薛宝钗了,山中高士就是隐士,隐士就是隐而不仕之士。

这里曹雪芹明显带有讽刺的意味,为什么呢?因为隐士分两种,一种是真隐士,一种是叫允隐,就是以隐士为名,沽名钓誉,以达到求仕的捷径,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就是讽刺这些假隐士的。

隐士自古有之,最受宠最得意的是在唐宋两朝,因为唐宋的皇帝特别尊崇隐士,所以唐朝还兴起了一阵走终南捷径之风,比科举升的还快。

所以有些隐士,不过是把隐士当做求取功名的捷径而已。

就像薛宝钗,当她戴着金锁走进荣国府时,心里已经打定主意要嫁给贾宝玉了,【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都不过是为了想当宝二奶奶而已,其实既不愚也不拙,更不会安分随时。

汉代淮南小山的名篇《楚辞·招隐士》,

把隐士居住的地方描写的十分恐怖荒凉,巧的是开篇就是桂树丛生,枝条纠结在一起,芳草萋萋,怪石林立,还有虎豹争斗,最后讲: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感觉这招隐士像招魂。

曹雪芹讽她是允隐,假隐士,和做菊花诗时名落孙山相呼应,还是很明显的。

我说几句闲话,并不是说,就要说薛宝钗不好,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共情薛宝钗,就包括现实中的婚姻也是,又有多少人能不考虑其他,只论心呢。

所以说林妹妹是属于仙界的,看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现实,总有人还是希望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些理想主义的情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