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青萍随风来
三篇策论,沉毅写的很用心。 因为相比较于杂文来说,后续的乡试,会试之中,策论这个科目都远比杂文重要的多。 用某位乡试主考的原话来说,杂文上佳策论平平,可取可不取,杂文平平策论上佳,便不可不取。 之所以大陈科场会有这种风气,主要是出现在南渡之后。 南渡之前,大陈的科考比较讲究经血,讲究起承转折,讲究圣贤精要,但是南渡之后,便渐渐开始更偏向实用的策论了。 如今天下功名,大半取之策论。 三篇杂文沉毅只写了一天半,但是这三篇策论,他修修改改,足足到第三天上午临近中午的时候才彻底写完,正当沉某人在书房里誊录策论的时候,他安静了没几天的小院门口,就再一次响起了敲门声。 沉毅揉了揉自己有些胀痛的眉心,放下了手中的毛笔,朝着自家院门口走去,刚打开院门,就看到一顶紫色的轿子停在自家门口,轿子前,一个紫衣太监静静的站着。 沉毅连忙上前,对着紫衣太监低头道:“见过高公公。” 高明上下打量了一眼沉毅,然后哑然一笑:“沉公子这是怎么了?怎么这样狼狈?” 这会儿沉毅的模样,的确有些不雅观了。 近三天时间里,他一直在家里写策论,因为入神的原因,他手上乃至于脸上都沾了点墨痕,尤其是身上的衣服上,早已经墨迹点点。 因为不知道外面敲门的是谁,他也就没有收拾,直接出来了。 听到高太监的问题,沉毅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狼狈,当即苦笑道:“不瞒公公,在下这段时间一直在家中备考,研习策论,这几天写的有些入神了,便弄了一些墨痕在身上,方才公公敲门,在下未及细想,便出来开门了。” 沉七郎补充道:“若知道是公公前来,沉毅无论如何也是要换一身衣裳的…” 高明微微摇头,笑着说道:“不妨事,公子醉心学问,乃是好事情。” 说着,他看了看沉毅的院子,微笑道:“公子不请咱家进去坐坐?” 沉毅连忙让开身子。把高太监请进了家门,进了院门之后,他领着高太监坐在了客厅正堂,两个人依次落座之后,沉毅这才看向高明,微微低头道:“公公有事情,请人来带个话,在下自然前去拜见,在下一介草民,怎当得起公公两次登门?” 高公公地位非常高。 他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虽然大陈没有内宦披红的制度,也就没有内相之说,但是高太监手底下也掌着宫里十几二十个衙门,再加上又是皇帝的身边人,平日里职权不小,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半个内相了。 而上一次,沉毅在晋王府的时候,已经让高明登门一次了。 “咱家住在宫里,想让人带公子进宫,恐怕不太容易。” 高明看着沉毅,微笑道:“再说了,今番也是陛下让咱家开的,咱们这种做奴婢的,听了旨,自然是要过来跑一趟的。” 这位大太监笑容和善,一眼看去,像是个温言细语,平易近人的中年人。 但是沉毅心里很清楚,能在宫里干到大太监这个位置上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狠人,眼前的这个高明,绝对不会是什么善茬。 他微微低头,开口道:“陛下有什么吩咐,请公公明示。” 高太监习惯性的摸了摸自己下颌上稀疏的几根胡须,然后看向沉毅,微笑道:“陛下说,沉公子你的第一期邸报写得很好,在京城里影响很大,因此让你在半个月之内,把第二期邸报的稿子写出来,送到宫里去。” “啊?” 沉毅愣住了。 他瞪大了眼睛看向高明,有些不可置信的指了指自己。 “公公,这邸报第二期…还让我写?” 在沉毅自己看来,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这个世界的统治阶层,或者干脆一点说,就算小皇帝这个人太蠢,在见到第一版邸报发售之后,就应该能够体会到邸报这东西的厉害,而这个时候,小皇帝应该安插自己在朝廷的亲信,或者干脆让宫里的家奴来继续搞邸报的事情。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差事都绝难再落入沉毅自己手里了。 沉毅本人,也没有指望过这个事情,他本来也就只是想要用邸报,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将来好方便自己在朝廷里“找工作”,如今第一期邸报刚发售没多久,宫里又让自己写第二期了? 见沉毅愣神的模样,高太监笑了笑,开头道:“这一次,不止沉公子你一个人写,你写完之后递上去,宫里自然会有人择优而录。” 听到这里,沉毅总算是听明白了。 宫里的意思是,这一次不止自己一个人给宫里供稿,而除了这些供稿人之外,宫里还会有“编辑”来审核或者说录取内容。 就在沉毅思考的时候,高太监静静的说道:“半个月时间,沉公子把第二期的稿子交上来,没有问题罢?” “如果是平常,自然没问题,不过公公可能不知道,在下最近在京城拜了一位老师,正在准备乡试,现在距离乡试只剩下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下恐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心他物…” “你湖涂。” 高明看着沉毅,澹澹的说道:“公子考学所为何事?不就是为了学而优则仕,学成之后好报效陛下,报效朝廷么?” “如今陛下的旨意已经到了这里,沉公子你替陛下办好了差事,将来简在帝心,是多少个乡试也换不回来的,再说了…” 高明微笑道:“公子你替陛下办好了差事,乡试什么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已。” 他的言下之意,是在说沉毅好好替皇帝办差,皇帝一高兴,说不定就会在乡试里给沉毅开个后门也说不定… 说完这句话之后,高太监轻轻拍了拍手。 沉毅的屋外,走进来两个一身轻薄彩衣,看起来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俏生生的的确就只留下了两个。 两个小姑娘进了屋子之后,先是柔声柔气的对高公公低头道:“见过公公。” 说完这句话,两个小姑娘又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