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五台山的秘密
“阿玛,老五曾经当着您的面说过了,他不耻与我这种混不吝为伍。”隆科多不是玉柱,他径直就揭开了庆元的画皮。 佟国维多少有些尴尬,就一直瞄着玉柱,指望玉柱搭把手,帮着缓缓颊。 玉柱呢,故意低着头,就是不去看佟国维。 嘿嘿,老佟家的外头,看着异常光鲜。实际上,里头污秽遍地。 别的且不说了,就说眼前的五叔庆元吧,经常在私下里偷拿佟国维的宝贝,出去换银子使。 玉柱担任九门提督的时候,早就知道了这事。 只是,碍着庆元是五叔父的关系,玉柱故意睁一闭一眼,装看不见罢了。 另外,大伯父叶克书,和佟国维最宠的一个美妾,有些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小故事,玉柱也是早有耳闻的。 老皇帝喜欢看家和万事兴的童话故事,玉柱自然不好揭开家丑了。 再说了,老皇帝想抬举老十四带兵,玉柱看似进了内阁,又掌握了户部,实际上,兵权被削了一大截。 这种节骨眼上,自然是一动不如一静了! 当然了,只要隆科多一直是九门提督,玉柱肯定会把野心藏得好好的,啥也不会做,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装纯臣。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隆科多对玉柱的疼爱,那可是真正的不图任何回报的舐犊之情,玉柱必须要珍惜! “老三,过去的事情,就不必再提了吧?毕竟,你和老五是亲兄弟呢。”佟国维不高兴了,没好气的瞪着隆科多。 隆科多瞥了眼多少有些拘束的庆元,冷冷的一笑,说:“当年,老五配合老大,诬陷我偷拿了阿玛您的……” “够了。”佟国维听不下去了,担心隆科多说出更伤感情的话来。 隆科多并不怕佟国维,他的发迹之路,纯粹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而并未依赖于佟国维的提携。 至于玉柱嘛,那就更没有依赖过佟国维了。 不过,佟国维主动出手,替玉柱收拾了小赫舍里氏和岳兴阿,玉柱还是心存几分感激的。 “阿玛,五叔家的十九哥倒是个读书种子。”玉柱终于等到佟国维生气了,这才张嘴帮他说了句话。 隆科多想了想,觉得玉柱说的有道理,越过庆元,提拔了他儿子,倒是两全其美之策。 “阿玛,不如这么着吧,就让柱儿替他十九哥,在户部里谋个有实权的差事,您看如何?”隆科多主动松了口,佟国维保住了大家长的面子,庆元的儿子也得了实惠,可谓是三全其美了。 美中不足的是,庆元算是没啥指望了。 回府的路上,隆科多和玉柱共乘一辆马车。 隆科多想了想,小声说:“你手下的新军归建后,皇上特意派人联系上了各标的标统。照我说啊,这是皇上有意重用他们了。” 玉柱微微一笑,说:“阿玛,天下都是皇上的,皇上想干嘛,就都由着他去了。我呢,只要尽好臣子的本分,也就是了。” 隆科多重重的点头,刻意压低声音说:“我早就看出来了,你小子是个机灵鬼儿。皇上的脾气是,你越想抢的东西,他越不可能给你。你回来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新军的军官了,我看啊,这步棋走得非常正确。” 昏暗的灯笼光下,玉柱和隆科多相视一笑。 他们父子两个,都是伺候老皇帝多年的心腹之臣了,对老皇帝的脾气,基本上,算是了如指掌了。 隆科多当年,就是靠着包打听的技能,才获得了康熙的青睐。 佟国维有八个儿子,且都是康熙的表弟。 但是,康熙最信任的却是老三隆科多。除了出身之外,显然是和隆科多的特长,更相关了。 玉柱晋升为镇国公后,原本老皇帝在西华门外的赐第,就由内务府收回了。 老皇帝重新赐了座大宅子给玉柱,宅子就在东华门外不远处的金鱼胡同里。 为了显示对玉柱的恩宠,老皇帝特意拨了十几万两银子,让雷家班正在紧锣密鼓的改建。 玉柱虽然不想结党,但是,手底下总要提拔几个自己人的。 如今的玉党小集团之中,就属山西布政使杨森的地位最高,其次才是正三品的汤炳。 身为东阁大学士,提拔个把自己人,根本就不叫个事儿。 老皇帝最忌讳的是,像索额图和明珠那样,勾结皇子,并结成庞大的党羽。 所以,玉柱在私下里酝酿着,打算把杨森调进京城里来,出任户部的仓场侍郎。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 第二天御门听政的时候,大学士嵩祝和萧永藻,当着老皇帝的面,又吵架了。 如今的六名内阁大学士之中,嵩祝和萧永藻是死对头,马齐就是个划水的墙头草,李光地的年纪大了,也不怎么爱管事了,王掞就更绝了,遇事就狂拍老皇帝的马屁。 玉柱呢,非必要的情况下,不会插嘴任何的政务。 老皇帝被吵得有些心烦了,就摆了摆手,说:“跪安吧。” “嗻。” 玉柱正跟在萧永藻的身后,打算出宫回户部,老皇帝突然发了话,“玉柱留下。” 萧永藻深深的看了眼玉柱,心说,这小子别看丢了兵权,圣卷却一直不衰呀。 玉柱陪着老皇帝进了内书房,老皇帝坐稳之后,忽然眼圈一红,颤声道:“朕又失去了一个亲人。” 没等玉柱反应过来,老皇帝忽然抬手抹了把眼眶,哽咽道:“九弟,他圆寂了。” 哦,玉柱这才恍然大悟,顺治私生的那个儿子,出家于五台山的难定大和尚,圆寂了。 玉柱赶紧摸出右边袖口内的帕子,轻轻的在眼眶上一抹,泪水立时流了下来。 老皇帝都悲伤了,玉柱敢不哭么? 君臣二人,相对哭了一阵子。 等老皇帝收了泪,玉柱这才红着眼圈说:“汗阿玛,臣儿以为,应派重臣前去五台山,处置难定大师的一应后事。” 老皇帝点点头,叹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