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人口
无论是从地理、还是资源角度出发,凤阳都是一座不该有的城市。 这完全就是朱元璋任性的产物。 开国时期的几任皇帝还算关照有加,所以凤阳十分繁荣,是天下有名的大城。 可是到了后来,朱元璋的子孙失去了耐心,对凤阳不闻不问起来。 结果这座人为堆积起来的城市迅速垮塌,沦为了穷乡僻壤。 身为中都,凤阳穷到什么程度呢? 占领这里之后,新军自行做了统计,结果整个凤阳仅仅只有一万出头的人口。 衰败可见一斑。 因此在决定将凤阳还给朝廷的时候,左梦庚想到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将凤阳的人口带走。 这些百姓留在此处没有什么希望,肯定会被饿死、穷死,或者被连绵不绝的盗寇杀死。 而山东各处产业又极度缺乏劳力,各个部门的主官为了劳动力都要疯了。 随着新军的宣传,加上老百姓切身实际的感受,该如何选择也就不意外了。 随后的几天中,凤阳的百姓在新军的组织下,收拾单薄的家当一路东去。 这些人有一部分被送去了山东,有一部分被送去了松江府,还有一些青壮则报名参加了新军。 这也是左梦庚想到的举措之一。 两淮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可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饱受饥饿的摧残。 要想治理两淮,首先就要治理黄河。 可治理黄河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工程,前提还要治理运河和盐业。 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远远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理顺的。 但百姓们的温饱问题迫在眉睫,是不能等的。 综合考量之下,左梦庚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征兵。 类似的办法,北宋曾经用过。结果弄出了数量庞大又毫无用处,还成为了沉重负担的厢军。 山东却没有这个顾虑。 在占领两淮之后,本来兵力就有所欠缺。即便不从两淮征兵,也要从其他的地方建立新的军队。 二者合一,一举多得。 饱受穷苦折磨的两淮百姓听到新军的优厚待遇,报名非常踊跃。 最终优中选优,又反复核查,征召了四万三千名新兵。 这些新兵将会一边训练、一边充当地方守备力量,也就是民兵。 当他们的训练完成之后,就会被调入到各个部队,成为合格的士兵。 左梦庚已经有意向成立第五军。 这些人就是大部分的兵源。 第五军将会以第一军第一师为根基,加上三分之二的新兵,依旧是以老带新的路数。 不过此事还有相当长的时间筹划,不急于一时。 十天后,钱士升在洪承畴的陪同下,亲自赶来同左梦庚见面。 “左统帅,贵方之要求我方全盘接受。只是兹事体大,不能白纸黑字,还请见谅。” 钱士升的意思很明显。 默认了山东占领两淮的既定事实,只要山东将凤阳归还。 不过这件事不能形成纸面协定。 因为这些朝廷官员肯定不敢将此事上报给崇祯,否则的话他们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 说白了,就是朝廷官员背着崇祯和山东达成了协议。 上上下下谁都知道怎么回事,唯独崇祯被蒙在鼓里。 这个皇帝真的是无比可怜。 这些朝廷官员的小心思,左梦庚嗤之以鼻,但也没有揭破。 “对于贵方遵守协议的决心,我还是很相信的。” 听到左梦庚的回答,钱士升不由得老脸一红。 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山东根本就不怕朝廷这边违背约定。 为什么呢? 实力使然。 只要朝廷敢违背约定,那怎么收场,可就不是他们都说了算的。 幸好钱士升为官多年,早就将脸皮练就的刀枪不入。 “还有一事,万望左统帅能够应允。” 在左梦庚看过来时,钱士升娓娓道来。 “从今以后,运河俱在贵方治下,可运河关系到朝廷安危,还望贵方确保万无一失,如此方能太平无事。” 原来是这个。 左梦庚不为己甚,郑重给出了答复。 “这个还请钱大人放心,运河对于我方亦至关重要。保证运河畅通,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即便左梦庚更加看重海运,但是他也不敢说运河就可以废弃。 哪怕是四百年后,海运那么发达,大运河依旧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这是两淮地区沟通南北的重要渠道,千百年来始终繁荣不息。今后要想治理两淮,仍然要依托大运河。 连续提了两个条件,山东都痛快答应,钱士升无话可说。 至此,双方的约定达成。 第二天,山东新军就开始从凤阳地区撤退。 直接走的一干二净,一直退到了洪泽湖西边的五河,新军才重新建立防线。 至此从徐州开始,沿着宿州、五河、滁州、庐州,形成了一条新的分界线。 在这条线的东面已经尽归山东所有,并且将凤阳半包围了起来。 从地图上看,凤阳就像是朝廷和山东之间的突出部。 虽然回到了朝廷的手中,可假如两边一旦起了冲突,山东只需要南北一包,凤阳的陷落就不可避免。 兵不血刃重新拿回了凤阳,朝廷官员全都兴高采烈。 回去之后,钱士升等人火速给崇祯发去了告捷奏疏,然后带兵南下进入了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