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太原之战
延安是一座由三条山脉夹在中间、呈Y字形的狭长小城。 四周山脉密布,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中间还有一条延河穿城而过。 这样的地形,守城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因此吴三桂将手头的兵马分散在四周的山岭上,并且扼守住了延河河道。 尽管被抛弃了,但吴三桂还记得自己的职责。 他要挡住梁越的大军,给阿济格的东撤争取时间。 延安是什么样的,梁越比吴三桂更加清楚。 战斗一触即发,双方开始一道山岭接着一道山岭的争夺。 双方谁都不肯下到河谷当中,以免被对方居高临下。 偏偏山岭之上地形狭窄,又摆不开太多的兵力,这就导致整个战场非常分散。 梁越比吴三桂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的手头还有几门仅存的火炮。 以往大军作战的时候,这剩下的几门火炮无足轻重。但是在这里,却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毕竟山顶地形狭窄,只需要几炮下去,就能完全覆盖。 清军在上面也没有来得及搭建完整的工事,因此根本挡不住火炮的轰击。 加上凉军的战斗力本来就比满清汉军厉害,战局从一开始就有些失衡了。 吴三桂度日如年,恨不得盼望十天的时间赶紧过去。 只要熬过十天,他就可以熘之大吉了。 可是人在末路的时候,危机只会越来越重。 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断粮。 手底下的军队不是不能打。 尽管人数不如凉军,武器不如凉军,战斗力也稍差一些。但是支撑一段时日,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饿着肚子,再勇勐的战士也发挥不出战斗力。 到了第二天下午,又累又饿的清军再也支撑不住,一口气丢了七个山头。 吴三桂无奈,只好沿着延河向东退去。 梁越岂能放过他? 大军步步紧追,死死咬住。 这一路上,双方血战之余,倒下了无数人。 流淌的血水和延河汇聚到一起,将整条河流都染红了。 吴三桂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期盼当撤到延长县的时候,阿济格能够给他留一些东西,让他填饱肚子。 同一时间,简宗安率领第六师开进到了太原城下。 聂克塞率领三万清军严阵以待,挡住了第六师北上的道路。 不过在拿到侦察结果之后,简宗安甚至怀疑自己看错了。 “聂克塞真的将全部兵马都集中在了城里?两侧山顶上没有任何布置?” 侦察连长听到这样的质疑,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师长,这可是我亲眼所见,绝对没错。两侧的山顶上,真的没有清军。” 副师长张涛在一旁啧啧称奇。 “他聂克塞不是清军名将嘛,怎能如此昏头?守太原不守两侧山岭,他守得住?” 第六师众将全都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怎么打太原,在第六师进军的途中,就已经接到了左梦庚的详细指示。 身为军事大家,对于太原这座城市,左梦庚当然是无比了解。 徐帅是怎么打太原的,更是经典战例,是每一个军人都需要仔细学习的。 因此他把现成的例子教给了第六师。 结果当面对实际情况时,第六师上下才发现原本的预计全都落在了空处。 清军完全将两侧山岭放空,只是扼守城池,摆出了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 简宗安等人凑在一起讨论了许久,都搞不明白聂克塞在玩什么妖蛾子。 其实道理说穿了,也不复杂。 完全就是双方对于战争的认知存在偏差。 聂克塞不是不知道两侧山岭的重要性。 一旦被国防军占据,居高临下,火力压制,守城将会变得异常困难。 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办法。 因为他的手头没有任何远程武器。 光凭刀枪剑戟,无法及远。就算占据了两侧山岭,也没有办法给城中提供什么支援。 一旦国防军从南面向城池正面进攻,他部署在两侧山顶上的兵马纯粹就是看戏的。 他的手头一共就只有三万人不到,再要分派出去守卫两侧山岭,守城的兵力就太过于稀少了。 根本挡不住国防军的正面强攻。 既然如此,那就只好放弃两侧山岭,只守城池。 虽然会被动挨打,局面艰难。可他的任务并不是要跟第六师一决胜负,而是给多铎争取时间。 能多守一时就是一时,胜负并不重要。 这种违背军事常识的做法,却让第六师有些摸不着头脑。 不过攻破太原、追击多铎,和第九师形成两面夹攻乃是既定计划,简宗安也不敢耽搁。 既然清军把制高点都拱手相让,他也不客气,立刻派遣兵马完成抢占。 一天后,太原城被三面包围。 而站在高点,城内的防御几乎一览无余。 第六师的炮兵们可就太舒服了。 在制高点的指引下,准确的朝着城中各出防御重点进行集中打击。 绵绵不绝的炮火声中,聂克塞苦心孤诣的布置一一被瓦解,大量的清军被活活炸死。 躲在暗处,看着城墙被一遍一遍的洗礼并且开始摇摇欲坠,聂克塞欲哭无泪。 当初和大明作战的时候,明军的火器就已经让他们很羡慕了。缴获了之后,全都视若珍宝。 觉着这样的火器是天下间最厉害的。 当他们也掌握了如何使用这种火器之后,就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