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收获的季节到了
总之就是这么一丢丢时间差,本来荆小强酝酿给沪戏的电影。 转给了沪音来受益。 当然其他所有人可以由沪戏筹备参与,这本来就是个发生在沪海弄堂或者市郊破旧院子里的故事。 所以他也能理直气壮的面对穆春雷:“从艺术天赋的开发跟专业技能发掘,这个阶段唱歌对群众比演戏更重要,更普遍,也更容易让很多人燃起梦想希望,最不济也能成为周围圈子里的歌王麦霸,造福大家的耳朵嘛。” 卡拉OK机已经开始在普通家庭大行其道,但说到演唱技巧还是野生摸索。 值得广而告之。 学了两世的戏剧电影,荆小强也是到这时候,才逐渐摸到好莱坞创作的脉络。 起码在超威电影大行其道之前,好莱坞早已沉淀出一整套拍这种宣扬普世价值观的电影套路。 用家庭温情、爱情浪漫、职场激励等情绪来包装出花旗公平公正,皿煮自由,人人都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天堂国度形象。 让全世界的观众都真相信了那片北美土地是人类文明之光。 特别是在遭受过社会挤压……话说有哪个社会没碾压呢,只是程度深浅而已。 但这些好莱坞励志电影,却虚构出了一个充满人性之光的完美国度。 引得全世界都向往不已。 恰恰我们这时候却流行不断反思,各种阴暗面、封建落后的故作深沉电影层出不穷。 真让国外认为我们就是那样儿。 这不是主动下头嘛。 外国人也来跟着反思个屁,他们只会看了越发有优越感。 穆春雷这做了一辈子戏剧分析的行家,对荆小强这种“学自好莱坞”,却又另立蹊径的技能教学片哈哈大笑。 但对他这种高度的内外看法也觉得颇有新意。 那就拍起来吧。 作为国内有数的艺术理论家、文学家,他又不狭隘。 很认可荆小强这种让更多人走进艺术殿堂的初衷。 高等教育各种专业间存在巨大的信息差,八十年代考上大学具体学什么都是到学校才知道。 哪怕录取通知书上有专业名字,也很难明白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就更别谈干自己喜欢和有天赋的职业了。 艺考才算是给有天赋的人开了一点点特权通道。 但这种信息也往往掌握在各地文化馆、教育局的极少数人手里,普通家庭根本不知道爱唱歌爱画画怎么上大学。 这部算是荆小强他们被烧死前最后看过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健听女孩》,轻而易举的被改造成了关于音乐、艺术专业的学习报考科普片,只要故事讲得感人,情节演得漂亮,谁会发现呢。 放着有焦漪这样的大明星,不用来提升电影传播度,那不是浪费嘛。 又不是什么精雕细琢的文艺片,不用担心非得回避她这配角抢了主角戏。 小三之王还觉得荆小强是给她找了个理由在沪海长待下来,开心! 不过荆小强这次回到沪海,也的确是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沪戏老校区前后两座大厦都交付完工了。 在周遭都是一片老建筑的街区里,尽可能照顾风格不要太突兀,同样的红砖青瓦配搭现代幕墙融入进去。 虽然身材遮盖不住,但前后门两栋超过三十层的高楼,彻底解决了沪戏在狭小地块上的使用面积。 前面的实验剧场变成了可以分别容纳千人、五百和两百人的三个不同大小剧场,让全校师生有了各种环境下的实战场地,更不用说宽敞明亮的排练厅,让荆小强都想起了当年他在剧场前厅,帮杜若兰她们排演舞蹈的简陋条件。 然后各种研究室、戏剧中心和教室迁入大楼,让整个校舍顿时宽松下来。 连停车都方便许多。 而后门边的大厦则主要解决学生宿舍和青年公寓的问题,容纳两千学生和百余位青年教师、研究生也绰绰有余。 刚开始还有老师酸溜溜的说要不命名为小强楼,纪念荆小强给沪戏做出的贡献。 被其他师生群起攻之,荆小强还在乎这些虚名吗,他只是想母校更好,可不是让人来讽刺的。 因为看看沪海歌舞中心那边,六十多层的沪海戏剧大厦也封顶完工。 绝对算沪海当下的地标式建筑之一。 人家会在乎这?! 小型剧场和影院。 除了适合各种剧目的适应上演,更让社会上任何人都可以量力而行的租用场地,演出自己的节目。 当然也把全市各种戏剧相关产业、协会办公室、动画研究中心、唱片公司、舞蹈器乐等等文化产业全都集中在了上面的两栋H型的塔楼。 真正为旁边的歌剧院、音乐厅、醒狮楼的歌舞专业孕育出丰厚的商业环境。 这是八年前,所有沪戏师生都没有展望到的未来。 连穆春雷和荆小强自己都没想到。 在戏剧学院被闻讯赶来的师生们激动包围,荆小强以前一直还能保留的那种淡然进出校区传统,也就在保安身上还能有点体现。 毕竟绝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他毕业之后才慕名报考的粉丝,狂热级的那种。 对他这两年不咋回来感到很哀怨。 所以连连承诺这些天会经常回学校,争取组织点校内表演,才算脱身。 师徒俩到歌舞中心,也是刚一露面又被热心市民、戏剧音乐爱好者们发现,荆小强又承诺晚上开始恢复每天的歌唱会,大家才好好好的放他离了去。 等他们巡视到写字楼高层,偶然俯瞰下整个歌舞中心,赫然发现歌剧院外面已经开始排起了购票长龙! 穆春雷很欣慰呀。 本来他早就想摆脱这个实务专心做研(shi)究(tu),但恰恰是荆小强拼命往前冲,给他拉扯出极大的操作空间,现在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