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换汤不换药
快8点的时候,一辆黑色奥迪A8停在乔梁身边,乔梁正在张望徐洪刚的车,没在意这奥迪。 奥迪驾驶座车窗落下,小郑冲他招呼:“乔主任,上车!” 乔梁一愣,咦,小郑怎么开这车了?徐洪刚换车了? 不可能啊,这车的档次太高,徐洪刚怎么敢呢? 奥迪后座车玻璃颜色很深,看不到车里有没有人。 乔梁直接上了副驾驶,一回头,不由“咦”了一声。 徐洪刚和李有为正坐在后座笑眯眯看着他。 “这,这是怎么回事?”乔梁嘴巴半张。 “这是李大总裁的车,我们今天坐他的车去黄原,让小郑开车。”徐洪刚笑道。 乔梁明白了,嘿嘿笑起来,看着李有为:“老板,你这车好高档,是进口原装的吧?得100多万吧?” 李有为点点头:“本来我想配个普通的车就可以,小雅不答应,说好马配好鞍,正泰集团总裁的座驾,不仅代表本人的身份,还代表集团的形象。” 徐洪刚接过话半真半假道:“如果小雅真要这么想,那就该给你配辆1000万的车,不行,回头我得打电话批评她,这丫头太看低我们李总了。” “去你的,老徐,少拿我开涮。” 徐洪刚哈哈笑起来,接着对小郑道:“出发,去黄原。” 车子离开市区,上了高速,直奔黄原。 乔梁此时还是摸不透徐洪刚今天去黄原的意图,而且还拉上了李有为。 但他们既然不说,自己自然不会多问。 一会徐洪刚道:“老李,经过松北的时候,下去看看你们集团那古城开发项目?” “好啊,欢迎徐部长莅临指导。” “靠,少给我来这一套,咱俩谁跟谁啊。” 李有为呵呵笑起来。 听徐洪刚和李有为交谈的热乎,乔梁心里暖意融融,为李有为的现在欣慰,为徐洪刚对李有为的情义感动。 前老板已经离开了官场,自己要跟着现老板好好干下去。 徐洪刚接着对乔梁道:“小乔,你给苗培龙打个电话,问他今天在不在松北,如果在的话,让他直接去松北古城项目基地,自己去,不要带任何人。” 乔梁点点头,接着给苗培龙打电话:“苗县长,我是乔梁。” “乔老弟,你好啊。”电话里听苗培龙的心情不错。 “你今天在松北吗?” “在,昨天下午刚接过来任泉这一摊子,事情比较多,这周末就不回家了。” 昨天上午刚开的常委会,下去就把任泉的县委书记拿下了,动作够快的。 “苗县长,哦不,崭新的苗书记,祝贺你啊,我待会要当面向你祝贺。”乔梁笑道。 苗培龙一听,立刻意识到了什么,又听乔梁不像以前私下里叫自己苗哥,一直称呼自己职务,知道乔梁应该和徐洪刚在一起。 既然乔梁要待会当面向自己祝贺,那说明徐洪刚很快就到。 “乔老弟,你们多久到?” 乔梁知道苗培龙意会了自己的意思,道:“大概再有半小时下高速,直接去松北古城项目基地,苗书记如果方便的话,自己直接来吧。” “好,我这就出发。”苗培龙挂了电话,直接下楼出了县委大院,在门口拦了辆出租,直奔松北古城项目基地。 看苗培龙坐出租,门口的保安直发愣,苗县长今天是要微服私访下去视察民情吗? 这边乔梁打完电话,徐洪刚对李有为道:“老李,你觉得苗培龙这人怎么样?” 李有为沉思片刻:“培龙和我私交一直很不错,不亚于我们。从个人私交来说,此人豪爽仗义,重情重义,是个好哥们。从官场角度来说,他虽然经历阅历资历比不上任泉,也没有任泉的圆滑世故,但人品很正,是个一心想做点事的人,在工作上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有些创新意识。” 徐洪刚点点头:“苗培龙现在是以县长身份代理县委书记,身份一变化,我其实是有点担心的。” “你担心他急于想扶正,急功冒进?” “对,其实在过渡期这样的话,反倒不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让上面的领导觉得他想扶正的心理太急切,会产生反感心理。何况,任泉的位置一腾出来,盯着的人必定很多,都在通过各种关系想得到这位置。 我的看法,苗培龙现在只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收拾好任泉的烂摊子,第二抓好松北上下的稳定。对景书记目前来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不知苗培龙现在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李有为沉吟着:“你这话有道理,你是不是想让我以老朋友的身份把你的意思转告给他?” “知我者李兄也,以我现在的身份,对他直言这些是不妥的,你转告他最好,当然,要委婉地让他知道是我的意思。”徐洪刚笑起来。 李有为也笑了:“老徐啊,我都离开官场了,你还抓我的差,太过分了吧?” “哎,李兄此言差矣,我这是让你为革命事业发挥最后的预热呢。” “少来这些花言巧语,你就是想利用我,你说我们现在是不是官商勾结?” “这话不好听,应该叫殊途同归志同道合。” “换汤不换药,那还不是一个意思?” “哈哈,李兄英明……” 听着徐洪刚和李有为的谈笑,乔梁心情很愉快。 乔梁意识到,徐洪刚现在有想扶持苗培龙的意图,这意图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面是徐洪刚出于和李有为的私人关系,以及李有为和苗培龙的私交,帮苗培龙一把,这样做,既加深了自己和李有为的情谊,又能让苗培龙感恩戴德。 而另一面,徐洪刚是想打着个人情谊的名义,把苗培龙拉入自己的体系,让苗培龙成为他的人,壮大自己在江州的势力。 似乎,后者更重要,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 徐洪刚自己不直接和苗培龙讲,而是要通过李有为转告,更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