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章 当兵打仗这么赚钱?
“这当兵打仗这么赚钱吗?”不怪徐玉瑾语气疑惑,朱家是什么情况,她嫁进朱家后也算摸底了。 朱家其他兄弟都拿不出来,结果在外打仗的朱六却掏了好东西出来,这不是明摆了有问题吗? 这个问题,难倒了朱三。 他没想到朱六说的“给一箱子东西”会是那么一箱子,他要是早知道,肯定会拦。 但朱六说了,这是他给朱七的“惊喜”,他能怎么办? 最近叶瑜然情绪不对劲这事,朱八妹也有所察觉。 第二天徐玉瑾来试探的时候,她一听就听出来了。 “三嫂也看出来了?” “也?你也察觉了?” 朱八妹点头:“有的话,娘反复跟我说了好多遍。我一开始只以为是娘年纪大了,变得啰嗦了,但既然三嫂都有所察觉,那看来就不是我的错觉,而是真的了。” “我也没想到,婆婆居然会得这种心病。” “我也没想到。不过想想,似乎也有些道理。从小到大,娘就特别疼我。周边的人看到娘那个样子,都说娘有毛病,放着好好的儿子不宠,宠我一个姑娘,可娘就是硬气,就要宠我。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情况才慢慢好转,娘也知道几位兄长和嫂嫂。” “那应该不是娘不疼你哥哥他们,而是家里条件不好,娘没办法,只能紧着你一个人。你哥是男子,以后是娶妻,不会离开家里,你是女儿,以后要嫁出去,娘心疼你,偏疼你几分也正常。”徐玉瑾是女子,她想象得出来,如果以后她有了女儿以后,她怕是也会疼上几分。 就是不知道这缘分什么时候来。 家里最不好怀的二嫂都有二胎了,什么时候才轮到她呢? 若不是她和朱三已经让百药堂的百里大夫看过,知道没有问题,她都没办法放下这个心来。 “要是我以后有了女儿,我也疼。” …… 姑嫂二人说着说着就笑了起来。 徐玉瑾见朱八妹并不会为叶瑜然的离开而难过,心里也松了口气,又捡了些别的开心的事情跟她说。 朱三和甘逸仙的交谈十分顺利,他又不是缺奶的孩子,这么大了,还要娘跟着。 之前叶瑜然跟着,只是不放心罢了,现在叶瑜然有了心病,需要出门散心,他必然支持。 朱三还和甘逸仙交流了未来会去哪些地方,一来确定二人的路线,以后发生了什么,这边也能迅速反应。 二来那是他老娘,朱三怎么也想关心一下,不仅要考虑安全问题,也要考虑叶瑜然出门能玩得开心。 似乎之前不想让叶瑜然出远门的事情,就这么顺利过关了。 大概,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之前的“为难”居然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而解决的吧? 叶瑜然也没想到。 叶瑜然:“……” 如果我没得这场病,我是不是还出不去了? 她也没想到自己会得嫁女综合症。 虽然她很宠朱八妹,但也没到这种地步吧? 思来想去,叶瑜然觉得,她会得这个病绝对不是因为她有多宠朱八妹,还跟这个时代“男尊女卑”,为朱八妹以后的命运而担忧有关。 其实说白了,就是多种因素造就的。 唉…… 她在心里叹了口气,十分无奈。 有的事情她能解决,但这种现实问题,真不是她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 既然决定了要离开,那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再理一些书单出来,印到朱七的图书馆吧。 就在叶瑜然低头理书单的时候,朱三被瑶月公主招见了。 聘礼单子是提前给的,但活字印刷术太重要,没有放在聘礼单子里,只是例了一个名字。 聘礼单子送过来后,就通过容嬷嬷到了瑶月公主手上,里面没有太多名贵的东西。 朱家的底子在那里摆着,大家心里有数。 但在这些东西之外,让瑶月公主和容嬷嬷意外的是,朱家还给了其他东西。 这些东西可比什么金银珠宝名画宝贝多了,金银珠宝是死物,可朱家给的配方和店铺后面的一条龙服务全部都是会下金蛋的母鸡。 可以说,光有这些东西,就够朱七后半辈子做一个富贵散人了。 更不要说后面还有一本《朱氏兄弟种田秘籍》、大燕图书馆以及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朱氏兄弟种田秘籍》的价值,瑶月公主心里一清二楚。 这东西,事关天下农事,若是拿来换封赏,绝对能够换到一官半职。 瑶月公主对农事了解不多,只是大概翻了一下,联想到朱家在这块的研究,她就能想象得到这东西有多么贵重。 “朱家这手笔,不小啊!”瑶月公主感叹了一句。 容嬷嬷笑着说道:“这说明他们看重公主,越是看重,才会越舍得把好东西掏出来。再说了,您可是一国公主,就算再贵重的东西,公主也衬得上。” 瑶月公主笑着说道:“我这个公主再尊贵,那也是天下老百姓供养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他们好了,我和皇弟才能跟着好。这本秘籍你且找东西包好,明日我给皇弟看看。” 容嬷嬷一听就懂,主子这是想要去献宝,顺便再给自家驸马爷讨一个赏赐,给朱家说几句好话。 朱家这么有本事,容嬷嬷也高兴,毕竟等朱八妹进门,他们也算是半个亲戚。 再一看大燕图书馆,瑶月公主十分高兴,说道:“这东西,算是送到七郎心坎上了。说是讨好我的,其实是送给七郎的。你瞧着,等图书馆建好,若是不当值的时候,七郎肯定想要住到里面去。” “驸马喜欢书也是好事,总比外面那些整天只知道坐在祖宗余荫上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好,奴婢听说,那谁家的,昨个儿才因为某个青楼女子跟闵大人家的公子打了一架,断了一条腿……” 这京里有些八卦,容嬷嬷也会时不时捡了些讲给瑶月公主听,以便她知道京中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