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全都给你拿走
与此同时,户部辖下的税务总司的官员们,也开始以高调的姿态进入赣榆县。 大乾早就不是那个窝在东镇庙的山贼了,自从开邦建制以来,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班子,自己的体系。 如同命根子一般存在的税务司,这个时候肯定不会窝在后方,享受太平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大乾内部对于收税的问题,曾经展开过非常激烈的讨论。 最后得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那就是大明内部其实并不缺钱,在全世界的贸易中,大明吸纳了大量的白银进入大明。 按照道理来推算,大明绝对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 同时,因为与南国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尤其是大乾救民会的对外延伸,让大乾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大明,一个匪夷所思的大明。 你说大明南国富有吧,实际上,他是真的穷困,号称鱼米之乡的江南,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的百姓,大把的存在。 甚至江南地区,有些个别的士绅豪富,能搞起来数千人,上万人的奴仆队伍。 是奴仆,不是雇佣。 这些连家都没有的人,被迫签约,世世代代为士绅之奴。 子子孙孙,不能逃脱贱籍。 但是你说穷困吧,他偏偏富得流油。 先说小规模的,有些富户,小士绅,可以租用地主豪门的土地,雇佣工人,大规模的从事农副产品加工。 比如说以牙行为代表的搬运稻谷、石头、砍伐竹林、种植蓝靛树木、烧砖瓦木炭、锯木制板、制糖造纸等生产经营活动,赚的盆满钵满。 还有些霸气十足的大佬,人家直接搞了资本主义。 看到那些达官显贵提供过来的情报,看的楚行都心惊肉跳。 数百人的纺织厂,在江南随地可见,这些丝绸被源源不断的加工生产,畅销海内外。 这些东西,楚行勉强在课本上学到过。 后面就会让楚行感觉魔幻,甚至匪夷所思了。 嘉兴有个救命会的会员,送回的信息是,有个大东家,有二十多家榨油厂,雇佣一千余人。 垄断了整个府的实用油的供应。 如果说,这就让人震惊了,那真的是小瞧了大明帝国了。 大明帝国的拿手手艺,瓷器,那才叫真的叫人震惊。 景德镇那一带,那边儿雇佣一千人以上的窑都是小扒菜。动不动就三五千人的大作坊主数不胜数。 这些人每年搞个几十万两白银,那不要太轻松。 如果说,这就让你震惊了,那你就有点太单纯了。 还有更夸张的,根据情报组织送来的情报,南国的矿场,以私营的为主,雇佣的工人兼职是个天文数字。 上万人的矿场主,比比皆是,兼职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这些大佬们的钱财,随便拿出来点,就足够崇祯皇帝称霸全世界了。 可实际结果是,完全没有。 因为在崇祯之前,所有尝试收税的君主都失败了。 最匪夷所思的是,那些抗税的人,还得到了赞扬,在江南名声非常高。 比较出名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五人墓碑记》。 不过这也不太怪地方不愿意交税。 实在是朝廷对于地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管控了。 朝廷派出去的收税太监,压根就收不到那些有保护伞的大人物的钱财。 他们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家,搞敲诈勒索,因为真的要收税,是需要武力保障,是需要有正经的行政体系做支持的。 大明早就做不到这一点了。 所以负责给皇帝收税的太监,将地方搞得是乌烟瘴气,“矿不必穴”、“税不必商”啥都有。 意思很简单,就是说开矿时并不针对矿穴而威胁要在人家的房屋和祖坟下采矿,以索要好处;收税时也不管有没有商业活动,到处设点,尽力搜刮。 然后最扯淡的是,这些钱大多数都落到太监自己的口袋里去了。 皇帝连十分之一都未必能拿得到。 其实大明的赋税真的不高,综合税率连百分之十都未必能达到,同时期的本子国,都搞到百分之五十了。 大明收不上来地方的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机构与正常的财政不能对日益高速发展的工商业施行有效的征税。 而每次想收税的时候,走的又基本上都是歪路。 久而久之,皇帝一想收税,就让全天下人都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最后只能欺负那些没有能耐的老百姓。至于你想让大地主、大豪族交税,人家凭什么? 人家但凡是有条件,人家连一文钱都不想给皇帝。 你不拿着刀片子,比划着人家才不愿意给你钱呢。 而且人家做生意,成本一点不低,人家要应付海盗,应付山贼,买通地方官,这都是成本的。 可朝廷收了税能给他们带来什么?什么都没有。 相比之下,通过传教士,得到的消息便是,人家英吉利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了。 人家将财政收入的基础,开始尝试建立在工商业基础之上,国家可凭借工商税收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于是工商业发展与财政收入“同呼吸、共命运”。 也因如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商人的产权保护措施与法律体系。这些产权保护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楚行觉得,估计用不了多久,英吉利可能就要崛起,势必成为东方无与伦比的威胁。 所以当楚行决定向南国伸出触角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必须建立起完整的税收体系,不能让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完完全全进入士绅的口袋。 当然,这些金银到了他们口袋里,也纯粹是浪费。 因为根据楚行的认知,这帮蠢货得到银子之后,想的根本不是改变百姓的生活,也不是继续扩大再生产,而是将银子埋到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