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刀血痕(中)
洛元很爽快地答应了罗南的请求,爽快到让罗南怀疑,他很大程度上正是为此而来。相比之下,劝吴尊亮教授老老实实呆在塌陷区外,还要多花几分力气。 老教授不笨不傻,当然能看出来,罗南与洛元之间高度紧张的关系,生怕两个人到了下面,直接白刀子红刀子出,酿出事来。 那边一门心思要“下井”,陈中校和仇队长都是苦劝,末了还要罗南走回来安慰:“教授您放心,今天我不会动手的。” “……” 唐仪给了罗南一个白眼,转过头来笑吟吟地道:“老师你就别操这份儿心了,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再折腾下去,要崩溃的就变成陈中校他们了。” 吴尊亮瞪她一眼:“神仙个屁,能力者了不起吗?我又不是没见过!” 唐仪笑容不改。 不管怎样,一旦捅破了这层膜,有些话就更好说了。吴尊亮点了点罗南,又提高嗓门,对那边的洛元嚷道: “你们本事大,我管不了你们,不让我下去也行,给我做个视角共享,你们要纪念,我也是带着家里的任务来的!” “……行,按您的意见办。” 罗南率先同意,洛元也朝这边欠欠身,算是默认。 洛元过来的方式太“粗暴”,身上没有电子设备,视角共享的工作还是留给了罗南。他配戴的“六耳”,做这个很有一套。 开启功能之后,吴尊亮倒是没有继续唠叨,只是通过共享功能,简单道: “小心!” 罗南对吴尊亮笑了笑,和洛元一先一后,直接沉入塌陷的空洞深处。随着位置快速下探,从洞口投进来的天光,也迅速削弱。很快,人类的自然视野中,就只剩下扭曲摇曳的暗影轮廓。 耳畔,吴尊亮共享过来的呼吸声,明显粗重许多,对于一位不具备超凡力量的老人家来说,黑暗环境无工具速降的“经历”,还是有些过于刺激了。 然而吴尊亮并不知道,他所能共享到的,只是罗南本人全部感知层次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就算是具备夜视能力的智能仪器进行的模拟,也不能尽显其万一。 罗南也好,洛元也罢,在这种复杂黑暗环境下,都不会单纯依靠自然视觉捕捉处理信息。 此刻他们的灵魂力量波动辐射的范围、波次、频率,以及干涉物质层面的方式技巧,才代表了其感知的广度、深度和精度。 他们各自的感应也会互相冲突和干扰,尤其是这里面还有罗南这个全域覆盖的感知怪。 两个人都没有说话,但感知层面上的接触和试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洛元的感受,罗南不清楚。但在他这边,由于黑暗环境下基础感知受限,反而帮助他更进一步地触碰、把握洛元在超凡力量领域的特质。 至少,洛元当前“寄生”的这具克隆体的相对单调的感知模式,已经被罗南用不下二十种角度和方式,进行了“切分”,顺便用自己的想法进行建构重组。 罗南没有刻意如此,他更多的精力还在观察外部环境上,观察这个母亲曾经生活、而最终亡故的特殊区域。 只是,洛元的力量运转模式太独特了,眼前的寄生克隆体不 算什么,可是与之联系的那种高蹈于本地时空环境之外,又时刻游移在时空“暗面”之中的“中继卫星”式的存在物,实在是太过“扎眼”。 虽然它的存在模式、方位,都还很模糊,与本地时空之间支离破碎的“隔离带”,还有深邃高远的“极域”,又是它天然的掩护。 可罗南还是“看”到了,要比去年挨那一记“位面弩”的时候,看得更清楚。毫无疑问,这就是当时在七零格式实验室,罗南透过角魔的嘴巴,点透的那个问题: 洛元,这个曾经的实验室人员,在雾气迷宫中获得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大型碎片”。 它就隐藏在无边无际的、仿佛沙尘暴一般的雾气迷宫深处,又遵循着洛元本人的意志,与地球本地时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 罗南能够“看”到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和以前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实质上的突破。但最要命的,还在于细节,确凿的细节。 “要从两点一线测算出扭曲碎片时空结构分布,目前还做不到,但要是再有几个例子……十个?或许会更少。前提是那边的运动轨迹不要太复杂。” 罗南觉得洛元未来会后悔,或者说他会“帮助”洛元后悔,后悔如此轻率地将寄生克隆体与其拥有“位面”之间的联系,暴露在自己面前。 问题是,洛元又怎么知道,罗南现阶段的感应模式,是怎样一个层次呢? 就连罗南自己,都还在努力适应之中。 适应这个基于磁光云母的广域感应模式。 自从在“翡翠之光”号上,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束“磁光”,栽下了真种子,真正意义上的磁光云母,就开始了不间断的成长过程。 近一个月的时间,已足够磁光云母的“幼体”再膨胀一轮了。这个可不只是单纯向地外空间的扩张,也包括对地球本地时空环境,乃至于所有邻近位面的持续性渗透。 这里面,深蓝世界的情况有些特殊,暂时没有明显进展,但在云端世界,甚至在雾气迷宫那样极度破碎的环境中,磁光云母的感应力和作用力都在持续提升。 目前来说,限制罗南感知能力的,只在于他的大脑结构——罗南终究是肉体凡胎,脑壳里面湿沱沱的大脑,也不是那种多核并行的超级计算机, 不可能时时刻刻、随随便便吞吐不可计数亿兆级别的信息流,以及更为混乱的甚至非结构化的数据碎片。 所以他就根据磁光云母的感应性质,综合距离、危险性、关注点等多种条件,重新梳理架设感应网络。 虽然受限于磁光云母的物质基础已经无限趋于微观层面,载体结构不好把握,以至于对宏观层面信息的全局观测能力,还没有恢复到水汽披风时的巅峰状态。可他在感应领域的覆盖、对重点信息的把握、对危机的感应,乃至于反向的瞬时干涉效率上,已是更胜从前。 至于此后的潜力,更不用说。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