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姜庸的震惊和野望
“……西秦军其实早已今非昔比了,没了灵魂人物坐镇,你三叔当年在昆虚妖之战侥幸逃回,却深受重伤,久久无法走入军中,军中人心乱了,战力大减!” 姜庸的话还在继续,“你母亲刚好毒蛊爆发,加上西秦军大败的消息朝廷第一时间知晓,此时趁机动手击伤或者斩杀你祖母与我,姜氏还有什么呢? 只有一群霜居寡妇和你们兄弟二人,这对于那些人来说,实在是轻易可灭! 朝廷此番可谓是一举三得,灭了姜氏、毁了西秦军、大松一口气,皇帝也可以睡个安稳觉! 这完全不突然,时机太巧妙不过了!” 辛卓迟疑着问道:“他们这种故意的做法,又能得到什么切实有效的好处呢?西秦之地三州十八府糜烂,数千万百姓流离失所,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灭了西秦军好处还不够多吗?” 姜庸回头诧异的看了他一眼:“而且此事与百姓有何关系?天下是皇帝公卿的天下,是世家大族的天下,百姓没了可以再生,可以迁徙,天底下最不缺的就是百姓,就算土地没了,也可以再打回去,以后私下里不可说出这种胡话!” “……” 辛卓皱眉,这个世界的贵族们是这么想的吗?就连自家的叔祖也是这么认为? 胸口忽然有点堵得慌,他觉得自己……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从来都是,共情很深。 “又出事了!”姜庸忽然看向窗外。 “看是什么事吧,总归不可能更糟糕了!” 辛卓自然也发现了远处赶来的人,而且不止一人。 “噔噔噔……” 很快一群急促的脚步声到了塔下,一位六十来岁的紫袍官员强忍着惊恐,抱拳施礼:“下官策玄司大司丞姜礼,有急事禀报世子!” “……说!” 辛卓从此人的神色与语气中,听出了强烈的恐惧与不安,心中不免也生出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那官员姜礼颤声道:“午朝时,大柱国左丞令狐丕、南陵王姬孝卫、蒙阳郡王姬武安、神策军大将军拓拔轨、兵部尚书吕至忠、尚书右仆射宋规联合上书陛下,言西秦军作战不利,枉费朝廷多年养之,令国土沦陷异族之手,亿兆百姓流离失所! 又列举姜家三十六条罪证,言骄奢淫逸,贪赃枉法,欺行霸市,草管人命,无视皇权,藐视君主等等,拟斩当代姜氏实际家主姜玉卿,又拟剥夺姜家一切封号,抄家,全家流放北海苦寒之地!” 我靠!没有糟糕,只有更糟糕! 辛卓愣住了。 “借题发挥,吃相太难看!”姜庸身体颤抖,踉跄着就要站起。 “叔祖勿动!” 辛卓生生将他按了下去,沉声质问窗外:“姜家门下臣子呢?知交好友呢?” 塔下官员长叹了一口气:“右丞冯嗣虎保持沉默,策玄司司监凌虚威、中丞刘光时、尚书左仆射李万川、天武军大将军元毅,强烈反对,言明姜氏乃皇亲国戚,历代先祖忠于国事,满门忠烈……” “皇帝的想法呢?” 辛卓揉了揉眉心,好好的玄幻、武侠、江湖,意气风发,到处搅屎多有趣,自己怎么就会搅进这屎坛子一样的朝堂中来了? 那官员声音颤抖的厉害:“天子意向偏向左丞令狐丕!但目前还没有下令!” “有劳先生了,您先回吧,随时将消息送回,姜氏如果过了这道坎,一定不会亏待先生!” 那官员行礼匆匆离开,塔内又安静了下来。 “叔祖有什么办法吗?”辛卓依旧替姜庸续着经脉,轻声问。 说完,就有些后悔了,姜庸是个纯粹的武者,他的世界只有武境与武学,偏偏朝堂的云谲波诡与智商也无关,此刻他的真气更加紊乱,血气曾曾上升,这对伤势恢复影响很大。 “随便一问,无妨!我有办法,叔祖且安心!” 辛卓吁了口气,手上速度加快,三十二针同时拔起,飞舞旋转,再次刺入其他经穴。 …… 从“尊者塔”出来,已经是日落时分,姜家丫鬟、仆人仍在,只是连绵的楼阁建筑,从未有过的萧条与落寞。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app,换源app!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huanyuanapp 】 前院郡主姜嬛的灵堂已经布置妥当,十八位姜氏分支家主也已经到了,郑国长公主一群人此刻冷静了许多,正在作陪,商议对策。 朝堂的事,还没有传到这里,或者姜家固有的机制,老太君不在,自然一切以世子为主,那位策玄司大司丞的消息只禀报了辛卓。 见辛卓前来,所有人纷纷起身示意:“世子!” 辛卓颔首,坐在了老太君一直坐着的主位,环视众人,忽然就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先是看向梨韵、马叔和蝉衣。 三人施礼:“已经按照世子吩咐,一切妥当!” 辛卓又看向郑国长公主,却见一日成熟的姜玉圭,沉稳的抱拳道:“兄长,我与婶娘到了陛下的镇圣殿,隔着帘子禀报了陛下,陛下口谕,中书舍人贺婉儿草拟,追封大姐为西秦公主、武威大将军,与父亲、伯父他们相同,陪葬天授大帝的谷陵!” 一众分支家主面露满意之色,各自松了口气。 其中一位年老的叔公辈看向辛卓,沉声道:“姜嬛一应殡丧,当以公主规格来办,但姜家有先例,女儿不可久停,明日下午当入葬!” 辛卓走下书桉台阶,到了姜嬛的尸体旁,替她将粗糙的双手放入锦布下:“可以!” 想了想,回到书桉,执笔写下一封信,交给北海公主:“听闻嫂子与皇后娘娘相识?” 北海公主颔首:“我比皇后娘娘长八岁,年少时与她相识,前些日子有过往来。” 辛卓沉默了一下:“马上动身!” 他还清楚的记得,当初慧如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