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正大光明
大致看完了张王氏的诉状,长生的脸色变的很是难看,挑眉看向不远处的三个官差,“你们是哪个衙门的?” 眼见长生神情不善,那三个官差面面相觑,吞吞吐吐。 “宪台大人问你们话!”大头怒目相向。 受到大头的呵斥,为首的一人方才战战兢兢的回答,“回大人,我…...我,我们是济州进奏院的差役。” “来人。”长生面无表情。 听得长生呼唤,大门处的六名卫兵急忙快步上前,躬身候命。 “拿下。”长生沉声下令。 卫兵高声应是,将那三名官差勒臂摁头的抓了起来。 “我们是进奏院的差役,是济州派来的,你们凭什么抓我们?”有差役高喊挣扎。 大头闻言怒目上前,反手甩了那人一记耳光,“御史台督察满朝文武,只要是大唐的官员皆受御史台督察,你的言下之意是济州现在已经不归大唐管辖了?” 那叫嚷的官差挨了打,再不敢聒噪呼喊,开始服软求饶,大头也不理会他们,冲卫兵摆了摆手,“关起来。” 眼见长生将三个差役抓了起来,那妇人仿佛看到了希望,嚎啕大哭的同时连连磕头,长生见状急忙上前将其搀了起来,只磕了两记,那妇人的额头便已见血,足见其磕头之时何其用力。 “大人?”大头用询问的眼神看向长生。 长生知道大头什么意思,二人原本是想跟着释玄明去暗香楼的,结果被归来的黑公子给耽搁了,此番又遇到了告状伸冤的张王氏,大头是在问他二人是留下处理张王氏的冤案,还是继续赶往暗香楼。 长生没有犹豫,扶着妇人走进了御史台的大院儿,眼见那妇人身上多有污垢,且散发着刺鼻的异味,大头便快走几步,想要替下长生。 长生摆了摆手,“我自己来,你吩咐厨下做点饭菜送到大堂。” 大头点头应声,快步离开。 长生又道,“再准备一处房间,换洗的衣服也给她准备一身儿。” 大头再度点头,匆匆而去。 此时那张王氏仍在伤心哭泣,由于情绪太过激动,加上路上多遭磨难,身体异常虚弱,已然不得正常行走,长生几乎是半搀半抱的将其带进了御史台的大堂。 长生原本是将张王氏扶坐在椅子上的,但张王氏却是如坐针毡,匆忙起来,再度跪倒,磕头不止,与此同时嘴里一直念叨着多谢青天大老爷。 虽然张王氏情绪激动,多有失态,长生却能理解她此时的心情,蒙冤受屈是难受的,当日他在阁皂山就遇到了类似的遭遇,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将丹药送到了阁皂山,却险些被罗顺子一掌打死,而当自己侥幸不死,鼓起勇气跑到广场上指认罗顺子之时,阁皂山的众人却一味的帮罗顺子隐瞒遮掩,广场上那么多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最后还是张墨冒着得罪阁皂山的风险,毅然决然的站出来为他作证,在那一刻,他对张墨的感激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张王氏虽然衣衫褴褛,而且年纪也大了,却终究是个妇人,长生也不便总是制止搀扶,急切思虑之后正色说道,“张王氏,本官就是御史台的堂官,救人如救火,你的丈夫和儿子尚在牢狱之中,你多耽搁一刻,他们便多一刻危险,你不要哭泣,尽快将事情的原委说与我知道。” 张王氏一个妇人,能千里迢迢的赶到长安告状伸冤,足见其心智和毅力要远超寻常妇人,听得长生言语,张王氏努力止住哭泣,跪坐在地,急切讲述。 家里有男人,是轮不到妇人出面的,前期自县里和府里告状都是张家父子出面,当告到州里时,张家父子被抓进了大牢,张家就只剩下了婆婆张王氏和已经有孕在身的儿媳张林氏。 由于遭到了地方官府的打压和欺凌,再加上家里的男人都被官府抓了起来,婆媳二人无奈之下只得求人写了两张诉状穿在身上,每日滞留济州衙门,高声喊冤。 二人的举动引起了济州百姓的大量围观,事情闹的沸沸扬扬,济州刺史无奈之下只能答应派人前往县城重新彻查此事。 就在婆媳二人以为用不了多久张家就能沉冤得雪之时,却发现州里派下去的官吏迟迟查不出什么结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一直关注此事的百姓们也逐渐将此事给淡忘了,最终拖的不了了之了。 眼见这条路走不通,婆媳二人便想到了进京告御状这最后的一条路。 但是地方官府也想到她们会进京告御状,而且地方官府也知道自己理亏,一旦事情闹大了,惊动了朝廷,朝廷一定会严加追责,于是便想方设法的阻止她们出行, 不过最终婆媳二人还是逃了出来,她们自前面走,地方官府自后面追,婆媳二人一路上东躲西藏,历时两个多月方才来到长安。 她们二人没有盘缠,来到长安之后只能露宿街头,二人原本是想趁皇帝出行时冲出去当街告状的,却被人告知世人谣传的告御状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任何人擅自冲撞皇帝的仪仗都是死罪。 正当二人一筹莫展之际,有好心人指点她们来御史台,儿媳妇此时已经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婆婆张王氏便独自一人跑来御史台碰碰运气。 张王氏说到一半时大头端着饭菜回来了,待张王氏说完,大头便劝其吃点东西。 张王氏也是饿得狠了,道谢过后狼吞虎咽,吃过几口想到即将沉冤得雪,便捧着饭碗喜极而泣。 在张王氏吃饭的时候,大头也看过了她递上来的诉状,心里大致有了计较,“大人,她说的应该是真的,您想如何处理此事?” 长生想了想,出言说道,“一会儿你先带人将济州的进奏院给围了,将里面的济州官员抓回来严加审问,他们肯定知道内情,先自他们这里下手,拿到罪证,对了,这些地方衙门设在京城的进奏院大多养有信鸽,抓人的时候下手要快,要确保他们无法给济州通风报信儿。” 大头点头应是,转而出言抱怨,“真不知道朝廷为什么要允许地方州府自京城设立进奏院,进奏院的这些人平日里除了向地方州府报告朝廷的动向,还能做些什么?” 长生是户部尚书,熟知财政的各项拨款,此时是大顺二年,各地设在京城的进奏院足足有五十三处之多,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