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穿越之我是汉武帝他娘 > 第176章 七国之乱(一)

第176章 七国之乱(一)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关东诸藩王与朝廷明争暗斗的博弈,从高帝刘邦开国时就已种下。

高帝汲取了大秦二世而斩的教训,认为始皇帝赢政划时代启用的全郡县制代替封国制,有很大弊端,统一的天家内乱时,军队调动根本就来不及。

所以,为避免秦之祸,高帝在秦制的基础上后退一步,以郡县—封国并存制,代替全郡县制。

秦国当时在全国建立的三十六个郡,到汉初时,长安朝廷只直辖了十五个,不到一半,多在关中以内,关中以外,多半个国家疆土以封国的方式交给了各藩王。

最初设立异姓王国的目的,是为争夺天下;后来设同姓刘氏王的目的,想通过宗法血缘关系的力量来巩固中央皇室,让帝位刘氏皇族中代代相传。

各藩国的权限都很大,除了上交耐金,不用向长安交税,可以拥有军队,可以印制钱币;朝廷只向各藩国派出丞相、王傅,协助各诸藩王治理国家,若有外敌入侵,或汉境内有叛乱者,诸藩都来助王即可。

本来,高帝在关东建立众藩国是帮着朝廷解决问题的,谁成想,这些诸侯王国自己很快就成了问题。

首先第一批封的异姓王,就让高帝睡不着觉。

大家本都是先反秦后反项羽起家的,现在好不容易大汉统一天下了,你们要再接着反怎么办?

而且高帝刘邦年岁已高,本就结婚晚,太子刘盈才是十多岁的孩子,人一旦崩了,留下吕后孤儿寡母,就怕对付不了那些彪悍的异姓王。

于是和吕后一合计,夫妻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能折腾的异姓王咔嚓给铲除了。

别看高帝吕后夫妻平时吹胡子瞪眼,很不睦,但在大汉第二代继承上却有共同的利益。

高帝崩后,到了吕太后—孝惠帝一朝,让朝廷睡不着觉的异姓王不复存在,但同姓刘氏王的势力越发强大起来。

先是小小拆分了一下最强大的七郡齐国。

最初高帝分封了第一批王国后就有点后悔,觉得三郡的小国比较合适,所以后来分封的吴、楚等都只辖三郡。

齐国第一代王刘肥也很自觉,一看主母不放心,直接从自己的齐国划出一郡,给了妹妹刘乐公主做汤沐邑。

若孝惠皇帝不早崩,齐国与长安会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平和期。

但分拆依然会缓和地进行,却不会像后来那么激烈。

所有改变发生在孝惠帝刘盈早崩,吕太后年纪也越来越大,而做皇帝的孙子却在稚龄。

她在晚年也犯了和高帝刘邦一样的心病:想制衡关东越来越强大的诸藩国,不至于自己殡天后他们能威胁长安。

所以才在临崩前让各位庶子异地而王,并把赵国稱梁国腾出来,分封给了自己的侄子,让他们去关东平衡各刘氏诸王的势力。

外戚为王无非是力保孝惠帝刘盈一脉的儿子继续坐拥天下。

但吕太后一崩,关东诸国还是反了。强

大的齐楚两国率先逼宫。

在诛吕中,孝惠皇帝的六个儿子也全部被杀死。

这次血雨腥风的宫廷政变后,野心勃勃的齐楚两国并没抢到胜利的果实,代王刘恒却在功勋彻侯帮助下,意外登基为帝。

孝文帝刘恒一旦位置坐稳,继续对关东诸国实行了分拆。

所以,分拆和削弱关东各藩国,几乎是每位君临天下者必做的选择。

因为他们势力过大,势必威胁皇权。

而晁错也不过是提前看清了大势,所以一直力谏刘启实施削藩。

但晁错明确提倡削藩,不仅得罪了关东诸藩国,也遭到了前朝大臣们的反对。

症结依然是大汉开国时种下的。

高帝刘邦以一个中阳里农夫的儿子,靠与吕家联姻逐渐走向上层社会,最后靠团结所有力量打败了大秦与项羽实现了坐拥天下。

但在征战的过程中,高帝对能帮助自己取得胜利的所有将领承诺:胜利了,大家一起“共治”天下。

所以刘邦称帝,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在管理国家上却要“共治”,所以开国后,高帝除了分封了关东各藩王,还分封了一百多名有军功的彻候。

由这些彻候组成三公九卿等百官,与皇帝一起共同治理国家,而且三公之首的丞相权限极大,几乎垄断了朝廷的治权。

天下“共治”结构,对汉初的稳定很有帮助:皇帝作为天下共主,名义上统治天下,权力实则被分散了。

以国土划分:关东诸藩王们统治最好的中原和南北两翼地区;长安的管辖地则主要在关中。

在朝廷的权力分治上:皇帝负责与三公共同决策,治权上却被以三公为首的百官垄断。

有些决策,如果三公九卿不配合,皇帝简直寸步难行。

而把持朝政的功勋集团,也是靠制约皇帝的权限,完成“共治”目标的。

所以,皇帝,百官、关东诸藩国,三者其实互为依存互为制约。

皇帝与百官一起,制约着关东各藩,让其不敢造反;皇帝与关东各藩又是同血亲的刘氏宗室,能制约着长安的百官不能造反;关东各藩与长安百官又心照不宣地互相照应,不能让皇帝独大,以防侵犯下位者的利益。所以,这种结构,哪一方也无法独大、独裁。

但大汉开国四五十年后,情况却慢慢发生了改变,因人口增长,财富累积,关东诸藩的实力,越来越大。

皇帝也一代代往下传,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权力受限,尤其要站在天下共主的格局上,通盘考虑国家利益,就会与其他两方产生矛盾。

而由功勋集团组成的百官,随着影响力很大的开国元勋们逐渐老朽、死去,功勋二代们也无法像父辈们那么杰出,所以势力相对削弱,但对权力也更加敏感。

在孝文帝一朝,像丞相周勃、灌婴这等开国元勋在时,几乎说什么是什么,功高震主,皇帝几无反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