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天有不测风云
仅从门里不断地传出的可怕咳嗽声,王阿渝以为他真的不行了,但很快发现,刘启进膳每天都有一碗和羹,慢慢的还能吃些炙肉。 能进食应该好些了吧,结果第二天又卧榻不起了。 正伤心欲绝,第三天刘启还领着孩子到院子里走了走,晒了晒太阳,可转眼又咳出血来。 都搞不清这是回光返照,还是病情出现反复,就连最老道的太医们,也是莫衷一是。 但小野猪显然最高兴,父亲又能唤他到身边了。 刘启眼睛累得厉害,他还能磕磕巴巴帮着读前朝大臣的上疏,刘启卧在榻上,听着,“可”的放左边的竹筒里,“不可”的放右边的竹筒里。 有时王阿渝也会帮忙读一会儿。 到时,刘启只需把左边竹筒里的简,添上“可”字便可,其他都退回丞相署。 这几乎是在病榻上处理公务了。 就在刘启等崩,其他宫人也等着举国大丧时,一等二等不见来,东宫窦太后也坐不住了,派馆陶公主再去看看。 刘启以前很多事情并不避讳这个姐姐,窦太后虽不是亲母,但姐姐却是亲姐。 现在她再来,刘启却有点不一样了,因为馆陶公主可以对自己无话不说,但也回头对窦太后无话不说的。 现在自己若崩,对窦太后支持刘武将是重大的时机,因为刘荣年幼,除了前朝的臣子,并没有其他得力的势力誓死支持他。 所以刘启现在对东宫的动向很是忌讳。 就在馆陶公主前脚迈进门槛,刘启与王阿渝一个眼神交流,王阿渝就倏然明白,刘启想有所保留,私下姐弟俩关系再好,此时不一个母亲的隔阂就显现出来。 他不想什么都让馆陶公主知道,也就是不想什么都让东宫窦太后知道,免得梁王在自己病重时生出二心,伺机而动,铤而走险。 于是刘启强撑着身体,坐在榻上批阅奏章,遇到不合心的,还嘀咕一声,啪一声扔到一边去。 王阿渝就笑着捡起来,轻轻再放回刘启身侧,对馆陶公主轻声道:“陛下这几日好多了。前一段估计就是冻着了,听说北边那边冬日打雷,还下了霖雨,很多农户的牲畜都被冻死冻伤了。” 馆陶公主悄悄观察了一下刘启的神情,心有疑问:“真的痊愈了?” “每天用膳快赶上我了,能用膳就没大事了。而且昨晚.....” 王阿渝脸上飞出红晕,“昨晚不睡觉,折腾,所以现在打呵欠。” 刚说完,刘启果然禁不住打个呵欠,头晕眼花,快撑不住了。 馆陶公主倒松了口气,“这样就好,前一段时间吓死我了,真是晴天霹雳呢!” 意思是:我们还没成功呢,刘启就摞挑子了,我们不是白忙活了么。 王阿渝就笑,“快好了。陛下是天子,哪能这么容易过去的。” 于是馆陶公主也喜滋滋回东宫禀报所见所闻了。 窦太后一听也起了疑,“不对啊,当时我专门询问了太医,后来又都叫过来仔仔细细盘察了,即使不同的太医得出不同的病症,但哪一种都不会这么容易痊愈吧?” 馆陶公主不明白,“皇帝以前身体底子好吧,这次就是冻着了,昨晚还和王美人寻欢作乐呢。母亲,放心吧,快没事了,别多想了。” 这是机会,怎么能不多想? 窦太后无法不疑神疑鬼,刘启是很精明的,他当然知道自己的意图,他这边一不行,自己就可以直接把刘武叫来长安。 兵不血刃,兄终弟及,在汉宫就可以登基了。 孝文皇帝得到帝位,对外的说法就是兄终弟及,现在大儿子崩逝,把帝位临时传给其弟,不过是学当年孝惠皇帝刘盈传给孝文皇帝刘恒罢了。 有前车之鉴,刘武的上位之路反而好走。 现在刘启的儿子虽多,但只要他们都老老实实的,自己也不会伤及他们—根毫毛,该东出为藩王的,继续为藩王,但未央宫的天下共主,要易成自己的儿子刘武。 自己与梁王的联络,不知是谁传到刘启的耳朵里,他已悄然派重兵看住荥阳,坚守关东隘口,监视关东诸国的一举一动。 这是大汉草创以来的传统,无论高帝驾崩,孝惠皇帝驾崩,吕太后驾崩,还是孝文皇帝驾崩,这一传统从没改变过。 从皇帝崩到新帝继位间,往往是汉境内发生内乱的良机,而内乱一般又发生在关东各藩王之间。 一旦朝廷调兵守荥阳,根据汉律,各藩王就要待在原地不许走动,等着长安解禁的诏令。 那刘武,就失去在期间来长安亲自接管的机会。 这样说,他已知道自己在密集与梁王联络,怪不得前些日子,丞相跑到他病榻前嘀嘀咕咕,看来也是做好准备的。 布防如此严密,按说应该病入膏肓了呀? 但现在又说刘启病愈了......哪个是假象,难道是故意放出来迷糊自己的? 夜半,王阿渝被寒宠的声音惊醒,抬头竟看到刘启在挑灯看一份地图,不是军务上的,而是......阳陵。 他的长眠之地。 王阿渝吓一跳,“陛下——” 刘启在昏暗中抬起阴郁的眼神,“若我去了,务必照顾好我们的孩子,把他们养育成人。” “您吉人天相,不会有事的!” “天有不测风云。”他起身,望向黑漆漆的窗外,那是东宫长信殿的方向。 她一直以为关雎殿的栗美人是他的心头大患,没想到,他心忧的却是东宫。 王阿渝已感觉到刘启的为难,也感觉到他在担心自己崩后汉宫会发生的血腥纷争。 什么遗诏都可能拦不住。 刘启微微叹息着,自己可能不如自己的父亲,孝文皇帝崩前,做了足够的安排,让自己顺利继位。 自己才在帝位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