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税收
够吃,所以许多人会用精粮来换粗粮。 许多农民忙活了一整年,到过年都吃不到一回大米饭。 也考虑到如此重税,皇帝免去了丁税,也就是人口税,从而促进了人口大爆发。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摊入土地中,换句话说,有田的多缴税,没田的不缴丁税。 如今朱谊汐一步就位,直接免除丁税。 而这所谓的丁税,其实早就不应该征收了。 因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就是将所有的正税杂税,归为田税,其中就包括丁税。 后来丁税自然就又征了,被提高的田税也不降低分毫。 “好了,别拍马屁了,说正事。” 阎崇信这才意犹未尽地止住,开口道:“秋税多在南方,故而能征收的只有十五省,有近两千万块。” “而商税则益高,达八百万,杂税四百万(酒、盐、茶、铁),关税(运河)三百万……” “余者五百来万,则是黑龙江、吉林、吕宋三总督府上缴,以及其他。” 商税都是三月一缴,今秋一千五百万,但秋季严寒,故而商税一年之前能收五千万。 这部分的其他,主要三大部分: 工部铸银圆、铜圆收入。 藩国朝贡。 开矿征税。 尤其是矿税,随着煤、铁、石灰等大规模应用,开矿业不断发展,征税也自然利索。 作为皇帝,锦衣卫、东厂为耳目,密匣为暗线,朱谊汐对此了然于心胸。 “臣愚见,绍武十八年较之去年,增加近五百万,总计可达九千四百万。 而三总督府贡献在其一,其二就是盐税等杂税。” “商税也在日益增长。” 阎崇信脸上堆满了笑容。 内阁几人同样如此。 因为这样的财政,实在是太宽裕了。 京营、边军、巡防营,合计六七十万军队,一年所耗至多不过三千万块。 养官两千万块。 加上一些杂七八拉的支出,如修河堤,官道撑死一千来万。 每年的盈余可达三千万。 随着人口和商税的增加,赋税也不断的在增长,这样的盈余也在不断增长。 十多年来,即使皇帝年年用兵,但得益于预算制度的存在,让收入一直大于支出。 故而,户部的存银,已经超过两亿块银圆,存粮两千万石。 足以让朝廷支用三年多。 富得流油,莫不是如此。 海关作为皇帝的内帑收入,每年收入超过两千万块。 如果这个世界有财富排名,朱谊汐可以傲然的说,他是世界首富了。 内帑中躺着近亿银圆,还有大量的古董首饰。 “依我看,你们忽略了一个因素,藩国。” 朱谊汐摇摇头,直接了当的断了他们的陶醉。 阁老们不解,但他们并不敢质疑,而是认真地看着皇帝。 “秦国民众超过五百万,其所需甚多,几仰仗于大明,而其国最多的就是粮食,一年三熟。” “秦王上疏,秦国每年至少可输粮五百万石入京。” “到时候,即使天下动乱,一如崇祯年间,朝廷何有粮患?” “陛下英明。”朱谋忙不迭堆起笑容,做出恍然大悟状:“两国往来亲密,两广必受其利,到时候商税必然大增。” “其利可期。” 阎崇信恼怒地看了一眼朱谋,这拍马屁应该是自己来说,次辅怎么敢越位? 他则满脸赞叹道:“若是在安南设省,朝廷镇压年年用兵,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坐收其利,可见陛下力主封藩就国,是何等的远见啊!” “只有上古时期的尧舜圣贤,才可堪比。” 堵胤锡也感慨:“如今齐国也发觉金矿,其钱币沿用我国,到时候以金换钱,朝廷也是大赚啊!” 内阁突然沦为了马屁圣地,皇帝倒是颇有自得,一应收下。 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他已经适应了。 故而,片刻后,他就朗声道:“藩国之利,或粮,或钱,虽然一开始付出较多,但对于朝廷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这般道理,我宣讲万遍,也不如利入囊中。” “陛下,既然秦国有粮,何不如让河北、辽东等地收用银钱?征粮未免太过于麻烦。” 冯显宗双目一亮,轻声道:“毕竟,征粮太过于折腾百姓了。” 粮食要最上等,还得自己运到县城,最后朝廷还要派人运送京城,岂能用一个麻烦来形容。 简直是太麻烦。 “秦国之粮?” 朱谊汐轻笑道:“若是年年巴望着秦国,那咱们岂不是求着他们?” “粮食这东西,主要还得靠自己,秦国只是补充罢了。” 到了最后,又说到了对于安西将士的赏赐。 每次打仗后,赏赐跟后勤是最大的成本。 而把布哈拉汗国拿下,朝廷收获不大,给辽王占地方,自然是纯赔本的买卖。 一番计算,哪怕把功勋不算,朝廷净亏损八十万块银圆。 哪怕再财大气粗,朱谊汐也忍不住皱眉。 “为了儿子,为了儿子,亲生的,亲生的……” 平缓了气息后,皇帝开口道:“辽国多骏马,尤其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大宛马,颇为神俊。” “故而用其改良马种,对我国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这场仗,值了。” 内阁四人也满脸赞同,实际上的心思都埋在心中。 …… 开封府的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