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积善之家
三国时期的刘备,临终前曾对他的儿子刘禅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告诉刘禅,不要轻视小事,小中也含有大义。小事件孕育大道理,小问题包容着大智慧。 能否积德行善跟贫富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心性,有的人并不富有,却能舍钱财助人急难,解人之危。像张少飞,宁可自己饿着肚子,却能把月饼毫不吝啬的施舍给老乞丐。 而有的人家财万贯,却自私吝啬,成了个悭吝的守财奴。 更有些人,有了点钱,就狂得不得了,大肆的挥霍,到处摆谱儿显阔,其实那是精神贫穷的一种表现。 更有甚者,丢了点钱,心痛得不得了,要是丢了良心,他却无动于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想行善,别给自己找借口,说自己没条件。 其实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往往没钱的人能够积大功积大德,而有钱的人未必能造福、能积德。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你自己积德行善,自己先得本然之庆,而后子孙继续享受余庆,你用不完的阴德子孙继续享用,那多好! 千万别像秦始皇似的,总想给子孙留下万古基业,结果把子孙害得更惨。 与张少飞当时被张道诚的高风亮节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出的那番话“老人家,既然您如此意诚,晚辈就依从您的心愿,安顿好老母之后,定去黄梅求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相比,张少飞的这番发目内心的话,是多么的伟大!这才是发菩提心、发大乘心。 菩提心就是“觉悟了的心”、就是“利他无我之心”。 要知道,学佛首要在发心,发心要大、要正才能得到实果,所谓“量大福也大,愈贪愈没有”。 如果发心不正,知见错误,那很麻烦。 《华严经》云,佛法如水,像水一样,牛饮之则成乳,蛇饮之则成毒,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 知见毫釐之差,果报天渊之别。 这就是说,佛法什么人都可以学,但每个人的受益是不一样的,因为目的不同,结果能一样吗?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要关心社会,要以利益众生为己任,在利他中完善自己,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要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 有很多信佛人以为拜佛就是恭敬,听经念佛就是修行,他不知道利益社会,这就偏离了佛法的本怀。 学佛要现实,要脚踏实地,不要空中楼阁,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将佛法实践于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只是知道了佛的教法,而没有将佛陀的精神在人间得到弘扬,在众生身上得到运用,那么,佛法就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没有发挥它应有效用,甚至还会被误解为封建迷信,消极厌世,真是冤枉! 若说佛教消极或者迷信,那绝对是冤枉。 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像儒家孔孟的教育一样,都是教育。 只不过儒教的创始人孔老夫子,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们政治地位不同而已。 孔老夫子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他是因祸得福。 当年他周游列国,原本是想谋个一官半职,展示他在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如果有人用他做一个诸侯国宰相的话,他最大的成就也就像周公、管仲、诸葛亮一样。 可是诸侯们都不用他,对他敬而远之,他这才回到家乡办教育。 孔子算是古代第一位广招学生的私立学校的校长。 在他之前,凡是有志青年想学习文化,都要以他为师。试想想,跟那些整天泡在酒桌上,以多吃多占为能事的官僚能学出什么好来? 所以,孔子这一办教育,来投奔他的才智之士特多,有穷、有富;富的有大腕级的子贡,穷的有啃乾粮喝凉水的颜回。 不管家境怎样,天资如何,孔子他都收。 还很会因材施教,他教学的科目也很多,所以他的学生在当时都是全能型的,他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他学生里,人才辈出,他的教学有成就,就被后世尊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他要知道有这么大的好事,他干嘛周游列国遭那罪,早点办教育多好! 孔老夫子不光是教育思想对社会安全、伦理道德有着崇高的贡献,在语言艺术上也给我们留下一座金矿。 从《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到闭卷的“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几乎每段每句都是至理名言。儒家学说备受推崇,佛教理论更让上智人不能不信服、不佩服。 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勒博士也曾说过,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这么高尚、圆满的智慧教育——佛教,十一少不能不向大家做一介绍,免得各大大误会。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也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公元前六世纪,他的父亲叫净饭王,母亲叫摩耶夫人,他所在的国家叫迦毘罗卫国。他的身世和修道的过程,在佛经和史籍当中都有明文记载。 他可不是官场的失败者,而是一位得意者,他有着非常尊贵的政治地位,是迦毘罗卫国的王子,未来的国王。 可是他却舍弃王位而从事于教育,因为唯有教育才能够真正的造福人群,移风化俗。 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青少年的犯罪率还有?主要原因是教育失误,只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德行教育。我们都知道,有德有才的孩子是优等品,有德无才的是次等品,无德无才的是废品,无德有才那就是毒品,非常可怕。为此,十一少加入了“禅宗六祖思想文化研究会”,志在把古圣先贤的道德风范传递给千家万户,把诸恶勿作、去恶扬善、和为贵等利乐众生的使家家和乐,人人幸福。 ……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他为了济世利民,创办了佛教,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对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此乃张少飞成为慧祖后,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