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产业链
百越相当于无主之地,只有百越部落待在那边。倘若秦人担忧百越之地的瘴气,也可用百越部落急需的物品同他们贸易交换,让原住民去制作茶砖。 扶苏倾向于后者。 琐事都外包出去,他们大秦只要稍微多出一点成本就好了。如今人手紧缺,没有什么比人力更值钱。 这件事在大秦朝堂上吵了几天。 有一部分人认为太麻烦了,直接让诸戎献牛就行,何必给他们好处。但大部分人还是理智的,知道这种不给钱的做法长久不了。 所以后头两天争吵的内容主要是拿什么和百越换茶砖。 百越与外界联系不多,不知道茶砖的价值,大秦这边出价也就不用那么高。但是百越人也不是傻子,总得拿他们急需的东西,他们才会乐意交换。 最后的讨论结果是一位来自齐地的人才提出的,那人投奔大秦之前,家就住在临近百越的地区,知道不少事情。 他站出来侃侃而谈: “百越部落缺医少药,他们那边的医术十分落后。哪怕当地草药资源极其丰富,百越人也是空有宝山而不自知,生病后依旧靠巫医做法祈求病愈。” 百越都说是部落了,可见相对七国来说有多落后。他们在密林中日子不好过,少有耕地,文化习俗也更贴近夏商时期。 倒不是说他们一点正经医术都不懂,先秦巫医不分家,大巫们还是懂点医术的。有一些病能找到合适的草药医治,不是纯靠玄学。 可还是那句话,百越和中原断交已久。只有很少的部落与外界有往来,且往来也不算多。 在这种前提下,七国医术快速发展,百越却只能自己闭门造车。学不到外头的新东西,很多病他们是真的治不了。 齐人继续分析: “我们可以将药材提前调配好,制作成药丸,拿去百越交易。如此一来,百越人便猜不透我们用了什么药物、药草比例又是如何。” 朝中很快就有聪明人举一反三。 这个说: “大部分病症的药方都是差不多的,医者会根据具体病情酌情增减。但不做这个增减的话,吃下去也能治病,只是好得会慢一些。” 那个补充: “制作药丸虽也需要人手,却是老弱妇孺皆能参与。还不能种田做工的孩子可以帮忙分拣药材,干不动活的老者比孩子更加细心,制作药丸的事情交给他们问题不大。” 最后众人达成共识: “此举大善!” 虽然不至于各家各户都能参与到药丸制作,毕竟百越对药物需求没到那么海量的程度。但至少可以给一部分家庭提供额外的收入,让黎庶的日子好过一些。 大秦家家户户都要服兵役,去当兵时能有一件甲胄防身便可大大提高存活率。 甲胄需要自家花钱买,大部分平民买不起。但做药丸能赚到钱的话,就能凑钱给家中男丁买甲胄了。 如此一来,即便黎庶手中有了钱,也不会抛弃农耕跑去经商。他们会很珍惜手里这点意外之财,买到甲胄之前绝不会胡乱花掉。 秦王政琢磨了一番,觉得这和自己抑商的念头并不冲突,于是欣然应允了。 事情自然交由巴清配合各地官署一起处理。安排人制药需要官署出面,跑商和联络百越则是巴清负责。 巴清看完整个流程之后,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懂商业的人可能就单纯觉得这是普通的以物易物,但巴清不这么想。 这分明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如果真的做起来了,大秦会尝到甜头,以后类似的产业链就会越来越多。当产业链足够多之后,大秦的商业就能被彻底盘活。 到那个时候,什么齐地商业最繁荣?分明是他们大秦商业最繁荣! 齐地可没有这么完善的商业体系,他们大多还是在做低买高卖、两地倒卖的生意。没有齐国官署的扶持,也很难大规模安排百姓生产他们需要的商品。 公子怎么什么都会,而且还真让他说动了王上同意叫庶民参与药丸的制作? 巴清心里对扶苏能继位的信心更足了,办起事情来也越发尽心卖力。 与此同时,扶苏本人正在感慨巴清真好用。 无论是她利用商队帮自己做事,还是她的商队走南闯北见识广博这一点,都对扶苏极为有利。 那些扶苏自己不好拿出来的技术和知识,都能假托“巴蜀的商队从某地听闻”。 不需要暴露自己重生之事,就能推动大秦各行各业的发展,令扶苏十分满意。 巴清会不会起疑? 不,巴清只会认为公子手里有不好明说的情报机构。于是心生忌惮,不敢在背地里搞小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