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保护家园,从不退缩!
等谢不冬的伤口处理好了。
温越将这一行夜不收余下的人叫在一起开会。
熊一扬将他们遇到的事情和众将官粗略的说了一下,最后面色难看,道:“大人,那王兄弟被建虏抓了,恐怕是活不成了……”
温越点点头,面色沉重,没有说什么。
倒是卢一恩,突然问道:“王由落被敌人抓住,会泄露我们青牙堡的情报否?”
闻言,熊一扬和其余夜不收,立即怒视卢一恩。
卢一恩则毫不躲避,严肃地和熊一扬几人对视,于他而言,青牙堡的安危是必须考虑的。
从这一点讲,即便怀疑王由落可能不忠,那也是必须得考虑的。
熊一扬气愤道:“绝不可能,王兄弟与建虏有着血海深仇,怎么会吐露我青牙堡的消息!”
卢一恩冷哼道:“哼,知人知面不知心,说不定那王由落经不住拷打……”
“够了!”
温越喝了一声,道:“卢一恩,莫要猜疑自家弟兄,那王由落我见过,是个真汉子,绝不会出卖我们青牙堡的。”
“是,大人。”
见温越开口喝止,卢一恩不再说话。
温越转头又对有些气愤的熊一扬几人道:“你们不要在意,卢一恩之前是锦衣卫千户,现在又负责堡内的情报,以及纠察事宜,有如此想法是正常的。”
有温越开口主动安慰,熊一扬几人这才气消了不少。
接着温越又仔细问了一下,他们这次获得情报和战斗的过程。
听到出现在宁远、锦州一带后方的建虏数量,恐怕有几万人。
温越和其他将官都互相对视了一眼,从各自的眼神当中都看出了不可思议之色。
几万人绕过宁远、锦州,这么大动静怎么会没有被发现,怎么能一点信号都没有发出来?
除非宁远、锦州一带被建虏给攻破了?
这也不可能啊,如果这样的话,也会有信号传递过来啊。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前线一点动静都没有。
众人思索片刻,忽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事情。
如果这几万建虏不是从陆地上绕后的,那么只能是从海上过来的!
半晌。
赵率教缓缓道:“大人,看来这建虏这次还真是大胆啊,竟然敢从海上绕来,也不怕全军覆没么?”
众人俱是点头。
如今六七月份,正是海上台风多发的季节,这段时间在海上行船,若是碰见强力风浪,几千料的船被掀翻都是小事,上万料的大船巅翻也不是不常见。
张大春摇头道:“这海龙王爷真不开眼啊,居然没有把这股建虏干给吞掉,真是可恨,可惜啊!”
其他一些将领也是无比扼腕叹息。
温越摆手道:“行了,都别叹息了,既然海龙王爷不帮助我们,那咱们就只能靠自己了。
“如果我所料不差,这股鞑子的下一个目标的其中一个就是我们,我们青牙堡城高壁厚,不拔掉我们,如果被拖延久了,会遭到明军前后夹击。”
赵率教点头道:“大人,说得没错,我们要立即做好准备了!”
众人开始商议起该如何做好防备事宜。
温越则再次详细问起了熊一扬,他们这次和那七个马甲作战的情况。
从结果上来看。
己方十人夜不收小队,最终是有五人存活下来。
而后金则有七名马甲,结果六人死亡,一人被抓。
这个战果,温越脸上虽然没有表现,但心中还是非常满意的。
不同于只是简单训练几个月的青牙堡军士,后金本部的八旗子弟都是常年征战的精锐战士,个个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
可以说他们每一天的生活,就是战斗,不仅是与人战斗,也与猛兽战斗。
他们每个人至少都是经历过十多场的战斗,而这次谢不冬、熊一扬他们遇到的后金马甲,甚至都有着七八年的战斗经验!
并且后金兵在这个时期,战斗力是在上涨的情况,他们已经逐渐脱离了游牧民族的战斗方式,在与明军对战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战斗、战阵经验,快速发展。
当然,后金兵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上根本算不了什么。
历来入侵华夏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突厥,羌族,西夏,蒙古等,都有着极强的战斗力。
然而,令人无语的是。
后金的入侵处在了一个好时期,是在天灾人祸并起的明朝末年,这才让他们窃柄成功。
青牙堡的军士大多是新招的。
除了最开始的几百人训练有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其余者训练都不超过一年。
而且,战斗也只是小打小闹,剿匪生财。
即便是精锐的夜不收,同样如此,这两年尽在剿匪和探查信息的过程中了。
现在,十名夜不收居然能全歼七名后金兵。
这样的结果,非常显眼,让温越心里满意极了。
毕竟按照温越的练兵计划,他训练出来的军士,并不需要太多个人武艺,只需要能够大规模作战就行。
毕竟大明人口数量众多,只要给予充足的饭食,就能收获到许多的兵源。
而且温越他只需要保证,军官层不发生太多的变化,有着成熟的练兵体系,粮食到位,就能快速爆兵出来。
这样出现的军士,温越给他们与后金的战斗伤亡比,是二比一,即两个青牙堡军士换一个后金兵。
后金士兵精锐,又是死一个每一个。
二比一的比例非常划算。
当然,如果能一比一的伤亡比例,那会更加的好。
如果真到了拼命损失的地步,温越自信他可以损失一万,两万,甚至五万,十万!
但是建虏是绝对损伤不起的!
建虏没有人就是没有人了的!
按照温越对明末历史的研究,后金兵虽然勇猛,单兵作战力非常强,但是每次战斗他们都不敢承受非常高强度的伤亡。
一旦超过百分之十五伤亡,他们就会撤退,甚至还会崩溃。
当然能让后金兵超过百分之十伤亡,这种情况在明末历史上很少见罢了。
而温越却相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