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
第三百一十七章 求助!再会恩师!
要和西村的村长联系上,而且取得他的信任,郑学茗是做不到的,唯一能做到的,他只能想到一个人。
故宫博物馆馆长唐兰轩!
唐兰轩是他前世的老师,也是现在故宫博物馆的馆长,西村大墓被保护起来,离不开故宫博物馆的操作。
当然,林然也没有忘记一件事。
华纳尔从见面的第一眼开始,就不断地告诉林然,他在故宫博物馆有熟人。
故宫博物馆内有内奸,林然要拜访唐兰轩,必须掩人耳目!
他只能确定一件事,自己的恩师唐兰轩不会是内奸,是值得相信的人。
林然戴着帽子,把衣领拉高,来到了故宫博物馆。
现在时间是下午3点。
他在北魏博物馆的石雕像前默默地站着。
这是一座没有头颅的佛像。
北魏出土无头佛像并非个例,全国许多博物馆当中都有类似的展品。
基本上来自佛像石窟或窖藏。
无头佛像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多故事。
历史上总共有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这尊残缺的北魏无头佛像,正是北魏太武帝的作品。
以前在唐兰轩手下学习的时候,他时常提起。
曾经在故宫博物馆工作,每天下午三点工作结束后,他就会站在北魏无头佛像前,在此可以感觉到一份宁静。
林然打算先用这种方法碰碰运气,毕竟故宫博物馆里面可能有华纳尔的人,他可不敢让事情暴露。
在北魏馆待了一段时间,本以为要空手而归时。
看见一位鹤发中年男人,默默的走了过来。
北魏馆的游客很少,所以唐兰轩才喜欢来这里静坐。
但今天,在快闭馆的时候,竟然发现北魏馆还有一位游客,不由产生了想和他认识一下的想法。
“先生,看到这尊无头佛像,你有什么想法吗?”唐兰轩此时并没有穿着工作制服,和普通前来观看的游客没有区别。
他也没有认出林然,只不过他的语气,不由让林然想起了求学的时候。
和其他教授填充式的教育不太一样,唐兰轩喜欢和学生讨论,也乐于接受学生不同的看法,属于开放式教育。
也培养了林然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的为人处事态度。
现在的林然正戴着鸭舌帽,穿着时尚,就像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他嘴角扬起一丝微笑:“历史上的灭佛行动,不但没有让佛像彻底消失匿迹,反而促生了佛头这种特殊的文物。”
他看着无头佛像,内心浮现出一丝凄凉之意。
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佛,只是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美好幻想。
继续说道:“有些文化,并不会被侵略者破坏或者抢走而流失。但只有一种情况,文化会消失,就是像契丹一样,保守文化,固执己见,当他的国家灭亡的时候,也导致文化彻底失传。”
唐兰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他之前只想到了前面一部分,和林然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契丹的历史他倒是没有系统的研究过,认为已经完全融入中原文化了。
不由有些激动地说道:“这位兄弟看起来年纪轻轻,对于历史倒是颇有见解,佩服。”
林然笑了笑,来到唐兰轩的面前,摘下了自己的帽子。
唐兰轩当即一愣,他对于林然的印象非常深刻,甚至想招揽他进入故宫博物馆,怎么可能会忘记他的长相。
“林小大家,怎么一个人在这里看画?不来找我这老头叙叙旧。”唐兰轩开玩笑道。
“唐老...”林然下意识就想喊老师,但是还是咽了回去,“唐馆长,不瞒你说,我今天找你确实有事。”
看着林然严肃的眼神,唐兰轩知道事情肯定很严重。
所以也没有为难林然,邀请他去自己办公室详细讲述情况。
林然又把帽子戴上,这动作让唐兰轩很不解。
没有立刻解释,而是悄声对他说道:“唐馆长,博物馆里有内奸。”
短短一句话,让唐兰轩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二人来到了唐兰轩的办公室,把门关上。
唐兰轩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特别信任眼前的年轻人,明明只有见过两次,倒是听过不少他的传说,但他不认为自己会被外界的看法影响。
真正让唐兰轩觉得奇怪的是,两次见面,林然第一件事都是喊自己老师。
实际上,从他出任馆长之后,再也没有带过学生。
而他的学生,已经是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骨干了,更不可能有这么年轻的孩子。
他不由产生了几分兴趣,给林然泡了杯茶,示意他慢慢说。
时间已经不早了,林然顾不上喝茶,把他的来意告诉了唐兰轩。
“有人想要盗取西村大墓。”林然开门见山的说道。
唐兰轩当即一愣:“你所说可有证据?”
林然于是把华纳尔的事告诉了唐兰轩。
唐兰轩作为国家考古队的编外人员,对于西村大墓自然也有了解。
他只知道里面有很多铜钟,还不敢确定具体年代。
由于技术水平和经费有限,他们并没有打开陵墓进行考察,只是委托西村的村长照看好陵墓。
没想到外国人竟然靠传教换取了村民的信任。
种种事情表明,他绝对不是普通的牧师这么简单。
唐兰轩为人处事经验丰富,他也知道这事不是报警就能解决的,思考了半天,他本来决定亲自前往西村,却被林然阻止了。
“馆长,其实我已经有了一个计划,需要你帮忙。”林然严肃地说道。
看着林然坚定的眼神,刚才还有些拿不定主意的唐兰轩,忽然感觉心平静了下来。
眼前的年轻人,年纪不大,城府却很深。
能够在华纳尔和盗墓贼之间迂回,并且快速想出解决方案。
他也想听听,林然究竟有什么解决方法。
“西村下面的大墓,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东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