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邮票爱好者
在地下市场中,确实是,店铺的数量比小摊多。
店里面倒是灯火通明,但在外面显得有些阴冷幽暗。
这地方的游客数量不及外面,所以感觉有些冷清。
店铺的门都是木质的,保持着古色古香。
里面却亮着蓝色调的日光灯。
随便走进了一家店里,只见木制柜台上面盖着一层玻璃,通过玻璃可以看见里面的展品。
内部,摆放着很多民国时代的货币。
民国时期的货币主要分为纸币和银币。
里面摆放的纸币数量比较大。
“这么大额的纸币?只卖20块钱?”关云觉得难以理解。
林然却笑道:“这些纸币不值钱。”
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在这段时期,有很多从来没有参与过收藏的小老百姓,手里有了些闲钱,也开始动了投资收藏品的念头。
他们就成为了一些古玩商人的目标。
因为他们没有经验,古玩商人便通过报纸编一些财富新闻,里面会写一些很夸张的故事,比如一个普通的农民,通过变卖先祖留下来的货币,大赚一笔,成为了当地的万元户。
在80年代初,普通人根本没有验证新闻真实性的能力。
他们也比较单纯,认为报纸上的东西大部分是真的。
所以,便掀起了钱币交易的热潮。
民国时期的钱币数量最多,也成为了市场上的宠儿。
有一段时间,甚至被炒到了两百多的高价。
可是,后世全国的收藏家交流多了,他们得出了答案,民国的纸币并没有收藏价值。
主要原因是,在后期,各个地方发行的货币都不一样,没有统一性。
毕竟那时候各自为政,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每个地方都会超发自己的货币,导致市面上存在数量大。
经历了几次战争,对外赔付了大量的白银。
银币发行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相应的,纸张的获得更加容易,因此超发的货币,以纸币为主。
纸币的制造成本更低,携带更方便,这就使纸币成为许多地方制币的材料。
大量的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这就让纸币成为一堆废纸。
放在当时都不具备购买力,过了那段时间,反而被炒作了起来。
也就是现在交易量大,所以看起来值钱。
过段时间没人接手,价格就会跌下来了。
林倒一边看着柜台中的货币,一边对关云解释着。
罗宇点了点头,对于林然的见解表示认同。
他们在里面逛了一会儿,店主就过来了。
“几位老板,想买什么货币?我给你们推荐一下。”
“不用了,我想看看邮票。”罗宇说道。
林然有些惊讶,罗宇今天带自己来看邮票的?
他虽然是鉴宝师,但对邮票的研究可不够深入。
在他读书工作的时候,集邮可是有钱人的专属爱好,他没有过这段经历。
不过对于邮票,倒是有一些了解。
主要是通过报纸和杂志,上面会介绍一些稀有的邮票。
邮票的价值,主要看的是三个方面。
久远、珍稀、艺术性。
现在市面上主要流通的是一分钱的邮票,可以进行跨市写信。
想要寄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用五分钱的邮票了。
早在60年代,内地就开始发行邮票。
每年都会按照生肖主题发行一部分邮票,有些有投资意识的人,早早的把邮票放在家中,用相框裱起来。
现在终于赶上了好时代,全民收藏热潮中,邮票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早期的邮票使用的纸张比较朴实,稍微受潮或者受到外力的破坏,就会出现破损。
这种邮票,时代久远,存货量少,价值要比新的邮票收藏价值高。
而且在80年代左右,网络才刚刚诞生,电话也不普及。
主要的交流方式是信件。
邮票诞生的目的,就是传递信件。
大部分人在收完信后,会把印着邮戳的信封给随手丢掉,邮票也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消耗品。
每年发行的邮票大约有1000万张,但是写信就要消耗900多万,其他的100多万也货多存在破损。
因此,早于80年代的邮票,确实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只不过,和货币一样。
他们本身是用纸做的,自身并不存在价值。
等到邮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集邮的人也主要是为了爱好,无法像古玩一样,在急需用钱的时候直接拿出去典当。
因为这个原因,林然见过的邮票数量不多,也就没有深入研究。
“老板,你也集邮?那你可来对地方了!”店主显得很殷勤,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柜台前。
林然他们往里面看,只见红色的一片。
竟然是一整版的80年发行的猴票,也被称为庚申年猴票。
这套猴票,在集邮爱好者是相当值钱。
因为它们是华夏邮政发行的首套生肖属性的邮票,诞生于1980年2月15日。
林然还记得在2011年,在京城的拍卖会上,一整套猴票,包含十二个动作,被卖出了130万元的高价。
创造了邮票增值的传说同时,也是邮票交易之最,后面就再也没有听到邮票拍出高价的消息了。
1980年,猴票总发行量为500万枚。
实际上,因为运输各方面的关系。
导致最终出现在市面上的发行量,也就在在320万左右。
“老板,您觉得这套金猴邮票如何?”店长笑呵呵地问道。
罗宇没有说话,似乎在等林然的建议。
难怪他说自己对于鉴宝没有任何认识了,这考的可不是对古玩的了解,而是对未来的眼光。
敢情是把自己当顾问来了。
“这套邮票,将来肯定会大升值。”店主在旁边吹的天花乱坠。
其实对于其他的邮票,林然认识可能比较粗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