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你可愿跟着我去
吕不韦走通范雎的路子,奉上厚礼后,静待范睢的消息。
范睢趁着秦王心情好,尝试说道:“如今赵国服输,大秦宜休养生息。然,久不见兵戈,恐影响秦人斗志。”
秦王抚摸着羊皮地图,经过先祖几代人的努力,大秦的版图扩大到史上之最。
“你我君臣相得,有话何不直说?”
范雎感动落泪:“凡事瞒不过大王慧眼。吕不韦前几日曾登门,提议将军功范围扩大至拔城旗,提供利器,以及提供大量粮草……”
秦王勃然大怒:“他胆敢让寡人卖爵位?!”
军功爵位制度是秦国最重要的晋升制度,岂可如此儿戏?!
范睢跪地叩拜:“大王息怒。扩展军功以授爵位之事,可交由大王定夺。大王说谁能授爵,谁便能。”
秦王脑子一转,范睢这意思是,此事不作为成例,而是作为殊荣。
“大王,除去大秦,天下巨富无数……”范睢话中有话道。
秦王秒懂,犹豫几瞬,考虑到空虚的国库,最终低声问:“吕不韦有何贡献?”
范睢将吕不韦的底线告知秦王,秦王可耻地心动了。
范睢又加了一把火:“吕不韦本就营救公子子楚有功,趁此事,将功劳赏下,以示天下,大秦不会亏待有功之人。”
“善。”秦王吐出一口气,这口子不宜开太大,必须死死卡住,不然容易动摇国之根本。
范睢又将一物呈给秦王:“这是许皖鱼所制,敬献大王。”
侍卫打开箱子,箱子里只有一份竹简。
秦王打开竹简,惊诧不已:“凿井制盐法?”
盐?!
秦王神色凝重,大秦从建国开始,就缺乏支撑民生的食盐产地,只有象征权力的戎盐。
直到商鞅设计从魏国拿下河西之地和安邑,这才拿到许多盐池,开始征收盐税。
盐税有多重要,没人比秦王更清楚。
........
所以在其余六国逐步放开管制,允许私人制盐,贩盐的时候,秦国依旧坚持盐业官营。
本以为盐税已经涨到头,没想到许皖鱼竟研究出凿井制盐法,还言巴蜀之地,多地下天然卤水!
秦王双眼通红,激动地双手颤抖:“来人,传许皖鱼,及李冰!”
这是许皖鱼第一次进大秦王宫,空心砖铺成的通道,干净整洁,宫殿精美又威严。
“拜见大王。”许皖鱼恭敬地行礼,礼仪上挑不出任何差错。
秦王将竹简收到木箱中,示意寺人小心收好。
“凿井制盐之事,可为真?”
许皖鱼掷地有声道:“千真万确!”
秦王恢复了以往的喜怒不形于色,苍老的声音经过宫殿的放大,显得极为洪亮。
“巴蜀之地多卤水,此言为真?”
许皖鱼再次叩首:“吾愿以性命担保,此事为真。”
秦王没说信还是不信,反而扭头问另一俊秀的中年男子:“李冰,此事你怎么看?”
李冰眉头拧在一起:“回禀大王,冰只简单记录河流走向,并未接触到地下卤水一事。”
许皖鱼的心紧张得提到嗓子眼,这可是花了700声望兑换而来的。
大殿上,静默无声,许皖鱼微微张开嘴,几乎要喘不上气了。
秦王的神色藏在冠冕后面,让人看不清楚。
过了许久,秦王说道:“许皖鱼,你既如此有信心,吾便如你所愿,封你为五大夫,允你养士!”
许皖鱼没忍住,抬起头望向秦王。
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衣食600户的,可以养自己的家臣与武士。
秦王这手笔……许皖鱼感觉到一些不真实。
果然,秦王继续说:“李冰,吾任命你为巴蜀郡郡守。许皖鱼可率士跟随你赴楚,处理凿井制盐之事。此事若成,五大夫的爵位,你便坐稳了。”
许皖鱼在心中补充道,不成,则提头来见。
“喏!”
“喏!”
许皖鱼和李冰齐声说道。
从王宫走出来,李冰和善地征询许皖鱼的意见:“女郎,你看我们何时出发?”
许皖鱼:“三天后可好?赴巴蜀路途遥远,我需请我师傅为我准备一些武士家臣。”
“善!”李冰性格温和,十分好说话。
许皖鱼回到府后,径直去找白起。
白起在练武场挥舞大刀,刀风卷起尘土,扑许皖鱼一脸。
白起望着灰头土脸的许皖鱼,哈哈大笑:“哪来的小花猫?”
许皖鱼呸呸吐掉口中的沙子,接过仆从递过来的擦脸巾,在脸上胡乱抹几下。
“师傅老当益壮,风采不减当年。”
白起奇怪地上下看看许皖鱼:“你何时见过我当年的风采?说吧,此次去秦王宫,有何收获?你又有何事相求?”
许皖鱼语气平淡地扔下一个炸弹:“秦王封我为五大夫,允我养士,命我与李冰一起赶赴巴蜀。”
白起收起戏谑的神色,将大刀往身后一扔,大刀分毫不差地落在刀架上。
白起穿好外袍,龙行虎步:“随我来。”
许皖鱼紧随其后,跟着白起进入书房。
这是许皖鱼第一次进白起的书房,正中靠墙摆放一张宽大的案几,上面摆满了竹简。
墙上挂着一幅地图,勾画着大秦的河山,和白起曾经打下来的城池。
房屋两侧是一排排木架,上面是一摞摞竹简。
书房门大敞,白日的光亮伴随凛冽的寒风灌入书房中。
白起坐在案几后,声音如洪钟:“将经过详细说来。”
这些事,以白起的能耐,稍作打听就能知道。
因此许皖鱼不打算隐瞒:“我用三座铁矿的位置,说服吕不韦,让他将我的竹简呈上去。”
“吕不韦最会平衡利弊,这点利益远远不够。”
许皖鱼:“我告知他,可将军功范围扩大到粮草后勤……”
白起对这女郎刮目相看了,自己只告诉她可以将军功扩展到拔城旗。没想到她居然能想到后勤方面,并且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