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话 臣遵旨
呼的斑。
“老满文是在金文和蒙古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很多地方和蒙古文很像,但也有很多不同。你们是刚刚印出来的吧?”。
心里正在琢磨要不要接话,季秋说拿到手就是很脏的复制件,没办法只能再复制一次。姜教授立刻叫季秋帮忙,从书柜上取资料。
目光不知道落哪,总不能隔着电脑去看教授的脸。书柜上一排紫黑封皮的《史记.注解》就排出一米多远,不用想也知道,价格肯定不菲。还有很多学者发表的论述,很好奇姜教授的书,怎么都是名家的论证学习著作,并非原文。柜子前的地上两大盆花,长长的大叶子像苞米,有一盆我认识,是蟹爪兰。
室内非常干净,地上一尘不染。姜教授让我坐。
“你是在哪拍到的?”姜教授说话我没听清,更是没反应过来该如何回答,慌忙走过去弯腰看桌上的复印件。
“也是别人所托”我急忙道。
季秋帮她打开皮面本字,姜教授在两页上面分开距离,写下了几个字。
当看到那几个字的时候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上面的几段字分别是‘平西王、顺龙锁、翰海前都司’。
“额”没控制住情绪,喉咙不自觉发出声音。急忙说道:“那姜教授您看这是什么?”。
姜教授眨着眼睛看我半天,我不明白她的眼神里是什么用意。转头对季秋说道:“小秋怎么不去找陈正居,他的学识比我要高”。
“陈教授有课”季秋道。
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绪,抓在桌沿的双手渗出了汗,抓得紧紧的。“清代的宫廷,只有一个叫‘砚管’的文案官职可以在这种专用纸上写字,传达皇帝的旨意。领旨的大臣在圣旨上写字,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密旨。不用奏折书写回复,免去了审书院的审查,并且自己直接能回旨给皇帝”。
不用审书院审查的密旨,一般都是由内府发出,涉及军机要务,这也是清朝太监无法专权的由来,内府掌握着一部分皇权。上面字体笔画连贯有力,很可能出自年岁已高的内府大员。有些词组之间的抬起顿笔,笔尖也在纸上,虽是老满文,粗看上去很像锡伯文的书写手法。
姜教授拿起笔,在写字的纸上又写下了‘臣遵旨’。相隔很远又写下‘只身一人’。仅臣遵旨这三个字,封建社会君臣铁律跃然纸上,这么听话的家伙,回旨没送出去。
写完这几个字,姜教授起身到铁皮柜里拿出一个厚厚的本子。一看那本子的样子,就知道这绝对不是发行版的东西。是教授多年研究的资料成果,自己做的词典。姜教授坐下开始翻看,我和季秋没说一句话,以防打扰了她。很多页面看起来都很旧,但是很干净,简单装订的线还能见到手工捆扎的细致,封面上的‘词典’两个字还是手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