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送田送房
营长带队走的时候,只是让他们留下小队人马看场子,现在这些事情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职责范围。
但既然是上面的命令,又有粮食供应,想来也不是太难处理的问题。
“把各班都叫过来,就说有紧急任务安排!”
小队长一声令下,一旁的小兵迅速去传令。
半个时辰之内,整个小队的兵卒陆续从各大队赶来本营驻地。
小队长迅速向各班传达上级命令,让他们马上清理营房,顺便将粮食搬回各大队。
各班兵卒虽然感觉很意外,但还是立即执行命令,带着粮食赶回各自值守的大队,清理物资,整理营房,等待无家可归的百姓到来。
相似的情景一天之内出现在十四军八十四营,每一营留守兵将得到消息,都提前准备好了营房和粮食,只待从邓州城赶来的百姓入住。
百姓拖家带口,有老有幼,行动速度便不如护民军北上途中更快,一天四十里就已经是极限。
从各军驻地到邓州城几乎都有七八十里,白天走,晚上歇,至少要走两天时间。
第一批离开的百姓,在第二天傍晚便已经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
看惯了一路所见的荒草地,眼前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简直就像是奇迹。
看着麦苗,闻着散发出希望的绿色气息,神情麻木的百姓,渐渐地开始恢复生气。
有些人忍不住走进麦地,只为亲手抚摸一下绿色的麦苗,还有人顺手还是除草,更有人打破沉默,开始讨论这些小麦的长势、播种的技巧、土壤肥力,甚至预估明年的产量收获。
麦田的出现,让这群无家可归的人突然活了过来,先前那种一言不发、死气沉沉的气息一扫而空,整个队伍里的气氛渐渐活跃。
“小将军,这就是你们种的吗?”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第一次开口问起了跟在一旁的小兵。
小兵骄傲地回道:“这都是我们种的。从七月开始犁地、挖地,九月播种,明年四五月就能收了。”
“我看这到处都是麦田,你们种了多少?”老者追问。
“具体多少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每人差不多种了十亩吧。”小兵挠头。
“十亩!”老者感叹道,“这么好的地,一亩至少能收三石麦子,十亩地三十石,够一家八口吃一年了。”
“小麦产量没这么高吧,这地都才开出来,草太厚了,明年能收成啥样还很难说。”
小兵眼尖,随便看一眼,就能看到麦苗之间的小草,冬天就已经长成这样,明年春天是什么样,完全可以想象。
老者随即道:“冬春三遍草,夏收三石粮,产量高低就看锄头挥得勤不勤,要是撒种之后不管,确实很难有收成。”
“大家都去打仗了,估计没时间管了。”小兵道。
老者忽然想到了什么,欲言又止。
“大哥哥,那是你们住的地方吗?”一旁小孩抬手指向远处麦田之间的几栋小屋。
那是确实他们的营房,只不过从规模来看,那是小队营房,不是大队所在,更不是营部所在。
小兵道:“对,那是我们房子,那几栋房子,我们能住三十人。一会儿你们就能住进去了。”
“我们现在能过去吗?”小孩追问,急不可耐。
小兵摇头道:“现在还不能。我们要到营部报到,等他们统一分配。”
“营部在哪儿?我们走快点吧!”
“不远了,再走一两里就到了。”
一听只有一两里了,人群中马上就有人大喊起来:“大家加把劲啊,再有一两里就到了!”
这消息很快在两百人的队伍中传开,原本慢吞吞的行动速度不由自主地开始加快,都想早些到达目的地,进入遮风避雨的营房休息。
果然,不到一刻钟的功夫,在一个班的护民军带领下,这群百姓便率先来到一个不知名的营部。
“来了多少人?还有人来吗?上面怎么安排?”小队长一连问出三个问题。
带队的班长回道:“这一批两百零三人,根据安排,每营要安置两批人,每批都在两百人左右。”
“是按户安置,还是按人数平均安置?”
“这个上面没说,你们看着办吧。我带来的这批人一共三十五户,人多的一户八人,人少的一户三人。”
“那先让大家按户分开列队,也好根据人数安排。”
带队的班长没有异议,马上让跟来的百姓按户列队,户主在前,家庭成员在后,各家各户很快在练兵场中间依次排开。
每一营有五个大队,每一大队有三个小队,每小队三个班三十人,共居一个定居点。
也就是说,除了营部共有十五个定居点,要安排四百人居住,每个定居点差不多也要安排三十人。
搞清楚上面的安排,小队长马上将三十五户百姓分成七小队,每小队不少于二十六人,不多于三十人。
随后便让各班兵卒将分配好的百姓分别带去各小队驻地安置。
当晚,在荒野里流浪了将近一个月的三十五户两百零三口人,终于住进了遮风避雨的草屋,结束漫无目的的流浪,暂时有了栖息之地。
“小将军,这里是哪里?可有地名?”终于有了住处,老者心存感激,却也有些不踏实,不知地名,犹如身在虚空。
小兵回道:“我们来的时候这儿就没人住了,不知道地名。”
“没地名怎么指示方位?”
“我们军中称呼十二军五营三大队。”
“还是得有个名称。不知你们营中将军贵姓?”
“我们营长姓胡。”
“要不就叫胡营吧?”
“随便你们怎么叫都行。”
胡营之名很快在定居点传开,这片失去名字的土地从此有了新名,并生生世世烙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心中。
定居点有了新名,一无所有、无家可归地各家各户开启了新生。
大队送来的粮食,很快分到各家各户手中。
每人三斤粮,虽然不多,但对锅中无一粒米的他们来说已经算是富足了。
吃过无数苦头的他们,看着手中的粮食,感激涕零,很快便已经想好,如何用这些粮食熬过一个月时间。
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