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奏疏十万字
医生晋升
所有毕业学生发郎中证,行走乡里,医千人者,带着医病记录,病人签名,经过学院评审发医士证。
医士可以坐诊,开办医馆,根据实际情况医院进行收税或者补贴,比如医馆在闹市就要收税,医馆在贫困之地就要补贴。
医士行医五年医三千人,回学院评审,升中医证,可讲学,可任医院或者学院职位,国家发工资,养老。
十年后,学院评审,升大医职位,陛下亲批,大医者享受御医待遇。
药神位,由陛下亲封,可著书立说,死后塑身立庙,享万世香火供奉。
医者五升,郎中,医士,中医,大医,药神。
药神为医者最高荣誉,毕生之追求。
要是医者追求钱呢?
很简单,医士及以下职位,晋升和罢免的权利都在医学院,中医和大医皇帝有晋升罢免权,没有医德者,想晋升?
想糊弄,不怕死的,还是洗洗睡吧!
况且,医者医德不好的,郎中那一关都过不了,行走乡里,坑蒙拐骗,早被老百姓给打死了。
皇帝只要保证最上面的中医和大医是干净的,剩下的基本干净。
按照朱元璋的脾气,太医院也就太医令戴元礼是大医,几十个御医都打回中医,想升大医?等着吧!
至于药神位?
天知道,天威难测,以朱元璋那性格,估计只封自己为药神。
朱雄英的想法是交给百姓,谁对百姓真的好,百姓就会选谁,谁就是药神。
这样下来,就是十岁学医,没有五十也升不到中医,更不要说大医,一个朝廷才有多少御医?
然后就是学院怎么赚钱,学院和医院一体,没有人比朱雄英知道医院有多赚钱,日进斗金那是在侮辱医院!
但是话不能这样说,学院教学生,总要给学生实习的地方,开医院和医馆岂不是很合理?
况且学生没毕业,那是医院最好的免费劳动力。
什么时候毕业?那要看学院的心情了。
朱雄英给医院设置了贵宾间,什么是贵宾待遇?
就是让贵族,士绅,豪商,大地主捐钱。
然后给贵宾分等级,捐的多,等级就高。
女医生两个安排上,日夜看护,医生一个,中医一个安排上,随时候着,不排队不挂号,实在不行中医上门服务,只要钱到位,大医也给安排上。
大医?那是御医啊!你再有钱,能让御医给你看病?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有钱人都怕死,有大医这层保证,不怕他们不捐款。
老百姓才有多少钱?榨干也没有二斤米。
还规定,医院一半盈利归国有。
然后就是一些制度什么的,厚厚的一沓,楼英看完已经到掌灯时分。
这套管理任免制度楼英大加赞赏,又提出一些细节,讨论到深夜,这才罢休。
朱雄英认真听着,还是楼英专业,把漏洞补个七七八八。
朱雄英困了,毕竟年纪小,容易瞌睡。
王景弘和吴影怎么也睡不着,有一个问题也想不通。
世子爷什么时候写好的一堆纸?
什么时候开始打苏州府衙的主意?
又是什么时候决定开的中医苏州学院,是出金陵前还是金陵后,陛下知道吗?
小小年纪,盘算如此大事,自己天天跟在身边,而自己竟然毫不知情,看不出端倪。
世子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天天看的什么书?
世子爷,臣求求你别在秀了,你这样优秀显的臣好笨!
早上朱雄英在苏州城喝的豆浆,转悠了一上午,回苏州府衙的时候,魏观等人早已恭候多时。
楼英身边站着两位医士,一位白面无须,一位三寸长须,头戴布帽,身有药搭。
真的是一身药香。
三人正在观看一堆纸,楼英时不时的解释着。
见朱雄英进来,众人行礼,楼英介绍,没胡子的戴思恭,有胡子的王履,两人激动难以言表。
王履字安道,号畸叟,又号奇翁、抱独山人。
江苏昆山人,著有《医经溯洄集》1卷,《百病钩元》20卷,《医韵统》100卷,以及《小易赋》,《十二经络赋》等。
惟《医经溯洄集》行世
戴思恭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
父戴士尧是文学家戴良之兄。
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医名。
元至正三年,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鸟,投丹溪门下学习。
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古代不能直呼其名,那是不尊敬的行为,写小说在写小名,太啰嗦。)
王履最反对门户之见,朝廷大力支持开学院,笼络天下医者,那将来医术水平将是何等盛况?
治病救人,疑难杂症,减轻百姓病痛,不就更加容易?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需要别人的认可和肯定,特别是决策者的肯定和认可。
王履看着朱雄英就像看到一个宝物,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看法。
四人顿时把众人晾在一边,朱雄英时不时的拿笔记录,一脸认真受教,时不时提出问题,每次都能指向关键,这样让三人更加钦佩。
最怕的是外行领导内行,瞎指挥。
专业问题朱雄英从来不乱发表意见,而是交给他们三人讨论,
但是提到怎么赚钱?哼哼,在座的都是弟弟。
一堆纸改了又改,中午饭都是对付的,
朱雄英特别强调,以后医士所开处方,必须字体工整。
一直讨论到傍晚,这才定稿。
蓝玉早就跑没影了,听不懂,也插不上话,很是无趣。
朱雄英提议,重新腾写一份报于朝廷。
三人哪里不同意?分别亲自执笔,一直写到天亮。
朱雄英也没闲着,强撑困惑之躯,写奏疏。
王景弘不敢打瞌睡,亲自研磨伺候:“爷,你身体还没好,不可这样操劳,你要是有个感冒发烧,陛下还不剥了臣子?”
朱雄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