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直面贾善,自称来自北边的大商人
张岚清决定了暂时不动,令赵三河继续训练部队,招收兵力。
该地区的仇日情绪很高涨,鬼子占领之后,进行过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屠杀超过万人。
导致很多人宁可死,也绝不当伪军。
这就使得他有机会在当地组织特务,联系地方有抗战之心的民众,打好群众基础。
泛东地区情况稳定,骑兵第四旅团无力征讨张岚清。周边的伪军更是阳奉阴违不堪一用。
这种情况下,他可以保持大部分精力,安心培养赵三河这股势力。
甚至还可以从泛东抽调人手,缓缓的加入到伪军队伍中来,等待合适的时机,把刺刀递进鬼子的心口里。
从当下的情况看,赵三河活的相当滋润。
小媳妇睡着,军械武器用着。
既可以从鬼子联队内找缴获的武器装备,也可以想办法蹭一些日械武器。
同等装备,同等火力,同等训练的情况下,华夏军人那就是世界最好的军人。
赵三河手上的三千伪军,训练的有声有色,拿到武器装备后,个个昂首挺胸,一改之前的懒散作风。
伪军中不乏有天赋的神枪手,不用瞄准镜,仅凭着机瞄就能打出神射手的水准。
这令鬼子的教官非常不爽。
他们无法理解地大物博能人辈出的概念。更无法接受,己方大部分新兵的天赋竟然不如一群贪生怕死的伪军。
伪军团整训颇有成效,已经可以单独执行治安任务。
看到妹夫如此能干,木山井雄大佐甚是欣慰。
除了秃顶一点,这个妹夫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另一边,张岚清以北方商人的身份,由刘涛引荐,直面贾善这个八面玲珑的汉奸。
他手上有五万兵马,最近又刚刚成立了修枪所,对各项物资的需求量很大。
先以正常的买卖切入,直截了当的用金条开路,采购封城缺少的军用物资。
尤其是从大阪师团手上弄下来的重武器,这是张岚清势在必得的。
说来倒霉,一连五天,刷新的词条能力都不尽兴。
既没有言听计从相关的词条,也没有改良归正相应的手段。
直到第六天,张岚清从床上爬起来,出现了一则优秀级别的词条【奉命唯谨】,既能听话的接受命令,又能小心谨慎行事。
30天一刷新的优秀词条,特意撞到了贾善身上,算是张岚清对他格外照顾了。
立马命人约,前往火车站商谈要事。
这几天送出去不少金条,可心疼坏了,等词条一换,拿下贾善,这些金条还得回到张岚清手上来。
火车站附近,一行人碰面。
张岚清身后跟着孙一虎、刘涛,贾善身后跟着他的一众小弟。
威风八面贾队长,满面春光藏不住。
“张老板,大早上就约我过来,是看上了哪些物件。放心,我统统给你打个折扣。”
对于钱多的老客户,贾善这张嘴说的滴水不漏。
张岚清不声不响的把对方的词条一换,招呼大家进里边说话。
临街的小店内暂时没有客人,叫了早点,招呼贾队长坐过来。
“贾队长这些年做了不少亏心事吧,我这张本子上记的满满的。这要是被马子龙盯上了,活不过明天。”
刚想整一口小米➕人参,被张岚清这句话给噎住了。
“张老板,这是什么意思?”
张岚清不再装了,从身后拿出手枪,枪口直指着对方。
“鄙人张岚清!”
“张岚清?怎么有点耳熟呢?”
豫东张岚峰,张岚清、张岚峰?贾善的脑子一转,立马瞪大了眼睛。
“你你你,你是封城的张岚清。”
激动啥,不就一个人名嘛。
微微点了点头,却令贾队长瞬间散了气,连忙看向屋外,自己的兄弟们已经被刘涛拉着吃早点了。
根本没人顾及他这里。
黑洞洞的枪口指着这边,想摸自己的手枪,根本来不及。
“嘿嘿,张司令,咱们有话好说。这几天合作挺愉快,您有什么吩咐,跟我直说就是,何必动刀动枪呢。”
“我可一点都不愉快,向来是我张岚清抢别人的金条,还没人敢收我的。”
贾善的脸上冒出了汗珠,心里想着怎么破局。
张岚清这个家伙,那可是连鬼子少将都敢杀。
小鬼子恨他恨的牙痒痒。
泛东地区的汉奸伪军,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听说不少人被扒了皮。
现在他被张岚清拿枪钉在了腰身,生死就在对方的一念之间。
火车站这人来人往的地方,敢开枪?那是自寻死路。
但这个时候,贾善可不敢赌。
只能绕着性子,劝解的说:“张司令,您是大人物,何必跟我这种小人物计较呢。”
“万一这枪声引来了鬼子,把你也陷进来了。”
张岚清呵呵一笑,
“枪声一响,我未必被鬼子抓住,但贾队长一定死的不能再死。”
“以鬼子对我的仇视,只要拿出跟买卖的记录,他们也很愿意换个汉奸。你现在只有一条路,跟我干,安安心心听话。”
贾善的眼珠子不断乱转,脑子里已经慌的不行了,词条正发挥作用,让他产生了听令于张岚清的想法。
形势所迫,没有别的办法。
要么大家同归于尽,要么老老实实听话。
张岚清竟然如此大胆,来鬼子的地盘也就算了,还敢拿枪威胁。
有恃无恐的样子,到底从哪来的自信。
“也不怕告诉你,鬼子中队长是我们安排一手策划的,城内有我们上百号特务弟兄,只需我发个话,有几百种办法取贾队长的这颗头。”
“仅仅凭着给日本人做事,就该杀你几百次。”
“我跟你说的不是选择,你除了投靠我张岚清外,没人可以保住你。鬼子不行,别人也不行。”
随后,张岚清缓缓开口,对贾队长的那些隐秘事儿如数家珍。
包括他每夜上几次厕所,在小妾身上哆嗦几下,这种事都可以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