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长公主临朝
少帝已经被眼下的局面吓傻了,以他的心智,根本没法应对眼下这个局面。
看着六神无主的少帝,蔡嵩眼底闪过一丝失望。
长公主容颜焕发,十分得意,只要蔡嵩选择废帝,那她就可以临朝了,她根本不担心蔡嵩会篡夺皇位。
因为她知道,蔡嵩并不会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
蔡嵩废帝并不一定会引发大周皇族的反弹,可蔡嵩如果篡位,大周皇族是不会有任何一个答应的。
而大周皇族可不是什么软柿子,有不少王侯都手握重兵。
只要蔡嵩敢篡位,这些王侯百分百会起兵。
先不说蔡嵩能不能挡下那些王侯的大军,就算能挡下又有什么用?蔡嵩必然要付出极大代价,而大周也将因此一蹶不振。
大周当初千疮百孔,能有如今的繁华,是先帝跟蔡嵩联手才有的结果。
简而言之就是,大周的繁华是蔡嵩跟先帝一生心血,所以,长公主可以肯定,蔡嵩只会希望大周繁华,绝不会为了一己之私而让葬送大周的繁华。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长公主对少帝要议和这件事情没有劝阻的原因。
长公主就是笃定了燕国这次要从大周撕下一大块血肉,不会轻易同意议和,而这样一来,蔡嵩跟少帝的矛盾就会变的很大。
最终,两人必然会彻底对立。
而长公主则可以坐山观虎斗,安安静静坐收渔利。
“众人跪下听旨!”
就在少帝彻底慌了神,不知所措的时候,蔡嵩突然大声喝道,右手举起,赫然拿着一卷圣旨。
朝堂上的大臣们见状,一个个赶紧就跪在了地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皇七子姬云乾若圣明爱国,众卿当全力辅佐,不得有异心。若皇七子姬云乾昏庸无道,陷周国于水火。
朕为周国万世之基,特许蔡嵩废帝之权,另立新君。
钦此!”
蔡嵩大声诵读完了手中的圣旨。
“臣等遵旨!”
朝堂上的大臣们同时回应道,然后才从地上站起来,一个个脸色都变的阴晴不定,谁也没有想到先帝居然还留下了这样一封圣旨。
少帝更是脸色惨白如纸,他同样没有料到有这样一封圣旨的存在。
原来,先帝竟然给了蔡嵩废帝之权。
少帝实在是想不明白,既然如此,为何以前蔡嵩不直接拿出这封圣旨,有这封圣旨在,蔡嵩完全可以随便扶个傀儡上来。
清流派的几位大臣脸色也都变的十分难看,一时间,慌了神。
如果少帝被废掉,那他们也就失去了背后的靠山,而他们又得罪死了蔡嵩,长公主显然已经跟蔡嵩连成一气。
这样一来,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蔡嵩念完圣旨之后,就继续说道:“姬云乾德不配位,陷周国于亡国之危,本相现在要废帝,不知诸位大臣可有意见?”
“我等无异议!”
朝堂上九成以上的大臣都立刻说道。
看到这一幕,少帝已经是瘫坐在了龙椅上。
这个时候,清流派为首的大臣沉声说道:“蔡嵩,你狼子野心,一定是你伪造先帝圣旨……”
蔡嵩看了那名大臣一眼,没有任何废话,而是对朝堂上的一名老臣看了过去。
“襄侯,你来辨认一下,这圣旨是真是假吧!”蔡嵩将圣旨递给了老臣。
“嗯!”襄侯点了点头。
自始至终,这位襄侯既没有同意过蔡嵩废帝、也没有反对过。
他不是蔡嵩的人。
更不是长公主跟清流派的人。
他是大周皇族的代言人,代表着大周朝堂上第三股势力。
而且,襄侯跟先帝关系极好,深得先帝信任。
有襄侯做鉴别圣旨真假,各方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因为这天下是大周皇族的,不管朝堂上怎么争斗,大周皇族一般都是不插手的。
大周皇族的共同利益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天下必须是姬家的,是大周皇族的。
其他的不管是权臣也好、皇帝也罢、清流派等等什么的,大周皇族都不在乎,反正只要不损坏大周国祚。
他们都能够接受。
襄侯接过蔡嵩递过去的圣旨仔细看了看,然后才说道:“本侯可用人头担保,这封圣旨是真的。
另外,既然这封圣旨是真的。
那本侯也同意蔡相废帝,因为陛下这一次,确实让我大周陷入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中。
眼下六国伐周,如果不能让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力挽狂澜,那大周就要亡了。
但陛下除了这次的事情,以往虽然算不得多么圣明,却也并不昏庸无道,所以,还请蔡相不要为难陛下才行。”
“这是自然!”蔡嵩点了点头,说道:“先帝于我有知遇之恩,我岂会加害他的子嗣?”
语气稍微停顿了一下,蔡嵩朗声说道:“本想宣布,姬云乾德不配位,知识浅陋,从即日起,废其帝位,责其回皇家书院,潜心读书,明圣人之道,习治国之术。
无本相手令,姬云乾不得出皇家书院。
另,如今六国伐周,情势危急,当此之时很难去从其他皇子中,挑出一位可担当帝位的。
所以本相提议,就由长公主临时监国!
不知诸位大臣们,可有异议!”
听到蔡嵩让长公主监国,蔡嵩阵营的官员都是微微一怔,他们都以为蔡嵩会监国才对。
不过,既然蔡嵩都这么说了,这些官员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反对蔡嵩。
“我等无异议!”
所有大臣齐声说道。
然后,蔡嵩对长公主跪下,说道:“臣等恭请长公主监国。”
“恭请长公主监国!”
其他官员也齐声喝道。
长公主嘴角露出了笑意,她终于离至尊大位更近了。
“众位大臣请起,如今,我大周危如累卵,所以,本宫也就不推辞了!”长公主说道:“等到大周渡过了这次危机,另选新帝,本宫自会远离朝堂。”
“长公主大义!”
众官员齐声说道。
这时,长公主看向了几个清流派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