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书院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94章 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

第94章 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穿越以来,朱高炽没见过朱元璋。

原主儿时的记忆也较为模糊,所以对朱元璋的旧有印象,除了重惩贪官之外,就是屠戮功臣,杀性甚重。

且知道太子的病逝,会是洪武朝最后一次大规模屠戮的诱因,难免有些顾忌。

如果朱棣愿意把关,最大程度的支持自己。

而自己做的事情,万一会触碰不该触碰的事,朱棣自然也会出面拦住自己。

等于多了一道保险丝。

那么自己就不再有心理负担,可以放手施为。

“工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朱高炽笑道。

“工人们整日呆在工厂,日复一日烦劳工作,会让他们同房的次数减少,那么生的孩子也就减少了。”

这下子不光是朱棣,连葛诚和姚广孝,两人都忍不住看了眼大公子。

大公子话里话外不离男女之事。

难不成平日都在琢磨此事?

血气方刚,受得了吗?

看见众人面色古怪,朱高炽胜券在握,认为自己震惊住了他们。

对工业计划。

朱高炽是有信心的。

让大明近亿人口,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全面进入工业社会,他也是有信心的。

因为

而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

后世不已经供了经验吗?

不但没有再遭受到粮食短缺,也没有从国外进口粮食,十年之间,农村的工业品增长了整整十五倍。

从模仿别人失败,到陷入马尔萨斯贫困陷阱中。

乃至尝试自己的方式,遇到了

把近代英国,美国,以及日本三个国家,所经历的革命性经济变革浓缩到仅仅三十五年,一代人的时间里。

这个成果震惊了世界。

是先烈们摸着石头过河淌出来的果实。

证明了一个十亿人口,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是可以迅速的发展为工业国家。

当然。

朱高炽没有认为自己的有生之年,大明能达到后世的科技水平。

但是结合

在有生之年,朱高炽认为是可以达成的。

他不需要摸石头过河。

他有图纸,可以直接搭建桥梁。

前提是朱棣支持自己。

而自己是他的长子。

这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其次才是脑海中的知识。

“就这么简单?”

葛诚茫然的问道。

大公子的话,有些道理,可总感觉不太对劲。

“你不能跟着他的话去想,容易被他哄住。”朱棣有些免疫了长子的道理,指点了葛诚一番,然后才反驳道。

“你刚才说山东,山西流民之事,可见百姓们都吃不饱肚子了,不以农为重,难道以商为重?商能变出粮食来?”

“经商能挣钱,人人都去经商,谁来种地?”

“种地的只够填饱肚子,跑去经商的赚了大钱,回头又来买地,这般下去,岂不是伤农?”

朱棣一长串的话,吓了朱高炽一跳。

他长进了?

见到儿子的神色,朱棣意犹未尽,总算自己也有能说过长子的时候了。

朱高炽清了清嗓子。

看来用简单的理论,已经说服不了朱棣了。

“粮食是必需品,衣服是日常用品。”

“在满足衣服的前提下,是要粮食充足。”

“衣服可穿,也可以不穿,而粮食一定要吃,不吃会死人。”

“工业能吸收无地的流民,是有益处的,但是如何在不危害粮食的情况下,在我朝的环境中,让工业得到发展呢。”

后世国家

可忽略了原始农业生产缺乏规模效应这一事实,低估了土地的边际产量对劳动力投入的迅速递减。

换句话说。

在生产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土地出产的上限是改变不了的,投入再多的人力,土地的产出还是止步于此。

失败是成功之母。

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为下次的分配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根基,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军户的田地是固定的,周边已经没有了新地。一户军户,全家三五人上阵,和十余口上阵,田地的产出,在北方平摊下来,仍然是一亩两石。”

“所以把百姓全部集中到田地上,是非常愚蠢的行为。”

朱高炽说的忘了形,听得朱棣咬牙切齿,其余人面色古怪。

敢这么说圣人?

“我朝立国二十五年,田亩总体上是足够的,但是国家太大,局部定然有些农业富余人口。”

“例如天灾,例如贫瘠的地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以通过工业把他们吸收进来。”

“只有把多余的人,投入到工业之中,发展矿厂,铁厂,修建铁道等等工业,促进了生产力,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最后会带来什么结果呢?”

“所有人都能使用上便宜的铁器,便宜的燃料,出行方便,带来更先进的技术。”

“利工利器,更好的农具,可以让田亩多产。”

“大量廉价的工具,又可以让人们使用的起,能把更多的荒地,沼泽变成良田。”

“例如蒸汽机,可以用在荒地的浇灌上,让百姓们开垦更多远离水源的贫瘠土地。”

“甚至可以直接修建水渠,把河水抽到水渠中,灌溉无水的土地上。”

其实更好的办法。

是从美洲获得番薯。

明末的先民,冒死偷回西班牙从美洲引种在吕宋的番薯藤,回到家乡福建种植。

根据知网的学术论文,靠着明末引进的番薯,和推广的玉米,也就是各地地方志中的玉黍蜀,正好在清初推广开。

这些新农作物加入传统轮作,只用了百年的时间,就从文人笔中定义的蔬菜上升到主粮。

让清中期人均口粮在传统轮作的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九十公斤,为促进人口大增长打下了根基。

生产力才是核心。

番薯是古代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