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什么叫做财大气粗
中华重工工人子弟学校。
尚属于摸索阶段。
暂定为七级制度,小学四年,中学三年,入学年龄在八岁,毕业年龄在十五岁。
十五岁毕业后,入中华重工实习一年,在十六岁的时候,由本人决定是否转入军籍。
因为才创办了一年,学校的教育情况很复杂。
例如在高年级中,主要是通过吸收认得字的少年,成为高年级的学生,而不是七级制度培育起来的。
所以高年级的课程也很混乱,既有低年级的内容,也有高年级的内容。
学生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句话形容,乱糟糟的。
在六级教室中。
黑板上,老师使用工厂提供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学生们埋头苦思。
坐在后排的练子宁,已经算了起来,因为练子宁的学识宽广,他知道这道题出自于哪里。
他认为自己比学校老师的水平还要高。
作为文人,特别是榜眼,练子宁甚至想要跃跃欲试,亲自上台去讲解。
正是因为练子宁的坚定,学校开了后门,允许练子宁入学校观摩,当然,这是获得了小王爷允许的。
老师的水平并不高,直截了当的说,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老师的水平也差别巨大。
被教室后那明亮眼神刺激的年轻老师,怯弱的主动提出,请练子宁先生上台。
练子宁接过粉笔,在传道一事上,丝毫不客气,没有一点原来具备的人情世故。
“这道题目,是求解的一类大衍问题,源于《孙子算经》中的“物不知数”。”
“宋朝名士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对此类问题的解法作了很全面的论述,并且称之为大衍求一术。”
练子宁言之有物,徐徐道来,然后才一边讲解题目,让所有学生的思路清晰。
比起年轻的老师,练子宁在知识储备上,的确属于碾压的级别,不但对题目的解题方法说的细致,连思路和来历都说的一清二楚。
教室的学生们,不但了解了解题方法,更是对这种题法有了深刻的认知。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他则会说这是属于现代数论中求解一次同余式方程组问题。
这套理论,比西方著名数学家高斯建立的同余理论早五百五十四年,被西方称为“中国剩余定理”。
任意次方程,一次方程组解法,三斜求积术都在数书九章中。
先民对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书写方式,如果按照后世的书写方式,那就是:
把一个n次多项式f(x)=a[n]x^n+a[n-1]x^(n-1)+l+a[1]x+a[0]改写成如下形式:
f(x)=a[n]x^n+a[n-1]x^(n-1))+l+a[1]x+a[0]
=(a[n]x^(n-1)+a[n-1]x^(n-2)+l+a[1])x+a[0]
=((a[n]x^(n-2)+a[n-1]x^(n-3)+l+a[2])x+a[1])x+a[0]=l=(l((a[n]x+a[n-1])x+a[n-2])x+l+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2]=v[1]x+a[n-2]v[3]=v[2]x+a[n-3]
……
“宋朝名士秦九韶在《数书九章》序言中说,“数学大则可以通神明,顺性命;小则可以经世务,类万物”。”
“所谓通神明,即往来于变化莫测的事物之间,明察其中的奥秘。”
“顺性命,即顺应事物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在秦九韶名士看来,数学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且应该达到“通神明,顺性命”的崇高境界。”
“你们既要学习这种解题思路,也要了解秦九韶的境界,如此才能在大道上走的更长远。”
“他的三斜求积术和秦九韶算法,以及正负开方术,我在你们的书本上都有看到,你们私下的时间,应该提前预读,这样对你们的学习会很有帮助。”
一堂课,练子宁并没有全部按照书本讲解,而是围绕书中的题目延伸的讲。
拉广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而对先贤的经历以故事讲述,让学生们如此如醉。
就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在练子宁和学生们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下课铃声响起,练子宁才反应过来,恋恋不舍的放下粉笔,又歉意的看了眼委屈的老师。
学生们也露出不舍的目光。
许多差生,就算学习天赋不行,但是也喜欢听练子宁的讲课,那些先贤的事迹,就像故事一样,他们都爱听。
练子宁在学校呆了整整两天,已经忘记要去中华重工的初衷,直到应天府的官员找上门。
他们的归期定了,明日就离开。
练子宁这才醒悟过来,脸上有些落寞,不过很快打起精神,恢复了过来。
心中开始懊恼。
他在学校耽误了两天,结果都忘记去中华重工看看了,想着还有一下午的时间,还可以去粗略的看看。
不过他又想起来了,下午他还有一堂课。
犹豫了许久,他还是留在了学校,把最后一堂课教完,然后告诉学生们,他要回去应天府。
学生们很舍不得练子宁,练子宁笑了笑,许多话他不知道如何开口。
学校教导的知识,在练子宁看来,委实耽误了学生们的前途,无缘科道了。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他们在其他的学问上耽误了太多,必然不如别人全力在科道上付出的精力。
可是练子宁不知道。
时代不同了。
只有事物的进步,才有时代的发展,而时代的发展,又反哺事物的进步。
唯独时代在倒退时,说明了事物也在退步。
文明不是一定会进步的,它也会倒退。
因为文明来自社会,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