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同室操戈
礼部尚书吕震,带着从广西回来的礼部官员杨忠,向朱高炽禀报安南的情况。
“臣去广西前,高阳郡王已经派了当地官员赴安南了解情况,这是安南陪臣与耆老的结状书。”
杨忠手里的公文,由太监转呈,朱高炽看完后,有些少许的迷茫。
结状书里写的经过与安南大臣和乡绅的走访,了解的情况是,安南的王族的确绝后了。
“陈氏‘支庶沦灭,无可绍承’,由胡氏承袭。”
“这个胡氏又是谁?还有胡氏自称是陈氏的外甥,被拥立为国王,请计我皇爷爷予以册封,凭的是什么?只靠着仁德之名就能被拥戴为国王?”
朱高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
历史上安南的确发生了政变,为何当下派去的人查到的消息,却是安南王室绝后了呢。
亲眼所见总不能是假的吧。
所以朱高炽蒙了,所有的计划,针对的预想全部错了。
安南并不是容易被征服的地方,因为农耕文明会形成自己的文明,相比较其他地区,更容易同仇敌忾。
蒙古入侵日本失败,跟运气没有关系,完全因为航海技术不行,大概率是汉人工匠集体做了手脚。
朱棣组织了七次下西洋,船队规模比蒙古入侵日本的规模要大,航线更要复杂和陌生,却没有一次出事。
同样,蒙古入侵安南三次,安南实打实的击退了蒙古,虽然有地利的原因,但反抗的决心可见其有多坚决。
到了朱棣收复安南,过程虽然有反复,但是却成功了,因为安南抵抗之心不强。
后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妥善吸收当地的华族精英阶层。
大明的生产力高于安南,没有政策扶持下,当地的精英阶层竞争不过大明的精英。
所以在朱高炽的计划中,对于安南是以政治为主,减少同室操戈的程度。
安南作为华夏文明的最后避风港,历史上有太大的功劳。
宋朝遗民,明朝遗民,都在安南得到了好的生存环境。
只不过宋朝遗民时期,安南的统治阶级是华族,而明朝遗民时期,安南分裂为南北。
原占城国的地区,统治阶级是华族,而原安南地区的统治阶级不再是华族。
所以明朝遗民在南部地区得到了宽松的环境,可以当官也能经商,与以前国内没有区别。
而大明遗民在北部地区却被要求改变风俗,有诸多的限制,生活环境并不宽松。
这就是一脉相传的重要性和区别。
当大陆百姓有事的时候,最无所求报答,大力伸出援手的永远是海外同族,其余的群体只会伸出魔手。
那么当下。
朱高炽必然会把安南的华族当做同族对待,而不是异民治理,简而言之,并不会如对待其他国家和地区那般强硬的治理。
最让朱高炽为难的是,想要征服东南亚,必然需要掌握安南,以安南为踏板,把势力深入到各国周边。
削弱其他国家反抗的勇气,减少大明向外扩张的阻碍。
所以安南现在的国王是政变上位,还是被拥立上位,对于朱高炽的障碍是大不同的。
历史上,安南的国王是政变上位,而现在的国王,根据大臣得知的消息,是被拥立上位,也就是获得了民心。
朱高炽不得不怀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吕震和杨忠都不敢回答。
因为结状书的内容,的确有些不可思议。
安南又不是小国,一国之主的国王,不缺少女人,怎么就这么容易“支庶沦灭”。
就算没有嫡子,还有堂兄弟可以继承,废水岂能流入外人田?
可要说结状书是假的,又是高阳郡王所派官员专门去核查过的,总不能肉眼看到的也是假吧。
“臣奏请专使安南。”
上位有问,不能不答,杨忠只能谨慎的说道,选择自己再辛苦跑一趟。
朱高炽同意了。
幸亏铁道通车到了广西桂林,否则就这两趟下来,一年就混过去了,如今只需要月余,还是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安南。
一两个月的时间,朱高炽等得起。
只有收复了安南,他对其他国家的要求,才能得到落实,否则天高皇帝远,谁管你大明是谁。
就算派船队去一个一个收拾,等收拾完后,多少年过去了,只有一下子震慑全体,让人不敢拒绝,才是最快的效率。
吸收其他国家心向中华文明的精英阶层,也是朱高炽的目的之一,一味的屠戮不是正道,无法长久。
广西。
桂林。
靖江王府,朱高煦已经大好,根据金州大夫们的交代,在院子里小幅度的活动。
鬼门关走了这一遭,朱高煦的气质变得沉稳了些,犹如宝剑入鞘。
杨忠拜见了高阳郡王。
“大哥对安南的结状书有怀疑?”
朱高煦眯起了眼睛,“难道你们猜测那官员说假话,他又是为了什么?”
“到底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所以容外臣亲自跑一趟。”杨忠没有承认,官员说假话也不合常理。
“本郡王知道大哥想要收复安南,上回派人去安南仓促,此次你去安南,要多结交一些人,深入了解安南的交通情况。”
朱高煦没有为难杨忠,又说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要以自身安危为重。”
“遵高阳郡王令。”杨忠颔首说道。
轻车熟路。
还是当初的小队护送,但是规格要大很多,因为杨忠是朝廷派来的,代表的是朝廷。
安南已经收到了消息,派出了大臣恭迎。
进入安南境内。
使团很顺利,仿佛一切都正常,可正使杨忠心里越来越疑惑。
晚上。
杨忠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外面是安南的士兵。
“此次的路线,与上回的路线是否不同?”杨忠问向哨官。
哨官点点头。
“上次来安南的队伍不多,但是过的城市不少,每处受到过热情接待,如今好像走的皆是偏僻道路。”
杨忠变色。
“不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