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会遭来天罚的
礼部、鸿胪寺、四夷馆,关于筑紫岛的筑紫都司展开了商议。
“九州岛原为筑紫岛,前魏时,此岛两大势力狗奴国与邪马台国对峙许久,邪马台国的国王还曾向曹魏王朝请求支持。”
临时的会议场地由粮票银行的总部大楼提供。
大明秉持了传统,民间的楼房盖的起飞,唯独衙门的场所没有太多的修葺,总体上维持了原貌,面对各种大型会议的需求,传统衙门的场地无法满足,只能从外部借用。
这样的要求大明工局各部也很支持,所以六部主导的官方会议,常常安排在各大明工局组织的场地上。
四夷馆的官员,大概五十余岁的年龄,不光会倭国话,还会高丽话,甚至掌握了南洋的几门语言,这些年里衙门经费足够,四夷馆的官吏们也经常出国,了解和学习各国的文化与风俗。
经济发展和交通便利带来的,也是政治清廉的功效,人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局面。
刘一儒是传统的读书人,在改革前的国子监读书,后来进入礼部工作,这些年来也成为了学者,对外国事物上,特别是倭国与高丽,有非常多的了解。
听到刘一儒的介绍,不少的人感叹,原来倭国与中国的牵扯这么深。
“那后来呢?”
景诚好奇的问道。
大明有几块海外飞地,其中包括原倭国的九州岛,这些年来,因为精力不够,大明在九州岛的治理比较缓慢,更多的是商人们的身影。
随着西部七省的彻底平定,二次的西征结束,让大明有了余力,各大铁道修建工程的启动,也是这个原因,否则大明不可能一下子做许多的事情。
特别是琉球国前两年的混乱,朝廷差点失去在当地的控制,最后以杨文致仕,吴高归国另用,并调走了一批文武,才算是稳定了当地。
所以对于海外飞地的治理,朝廷是很小心的。
刘一儒知道景诚即将上任筑紫都司都督。
大内氏把九州岛割让给大明,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内部反对的声音很大,幕府因为这件事,得到了倭国更多势力的支持。
为了避免大内氏落败,也是大明没有在九州岛大动干戈的原因之一。
今非昔比,大明现在可以在海外大规模用兵,那么解决九州岛之事纳上了议程,根据朝廷的规划,九州岛恢复原名筑紫,并成为大明的都司。
各个部门以及受到邀请的学者,参与此次的大会,就是把这段时间的沟通了解,进行一个总结,然后呈交给皇帝,做出最后的决定。
刘一儒摇了摇头,叹道:“当时的曹魏皇帝是曹芳,实际掌权人则是曹爽,当时国内局势复杂,曹爽并没有精力顾及,仅仅发出一份诏书给狗奴国。”
刘一儒去过倭国几次,不光与当地的文人和僧人们接触,并搜集了许多的史料,有条有理的说的说道:“狗奴国的国王,虽然收到了曹魏的诏书,但没有回复,可能是没当回事,更大的可能是没搞懂是什么情况。”
“曹爽那边呢,随后又被司马懿搞掉了,所以这份诏书,最终也就无效。”
“但狗奴国最终还是搞不过邪马台国,我从倭国的学者们口中听到,倭国学者们认为,狗奴国的失败者离开九州岛,向本州岛迁徙,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大和王权。”
有人笑道:“如此说来倒也是因果循环,狗奴国失败离开了九州岛,却正流倭国,他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征服了九州岛。”
众人说说笑笑,对于倭国的情形有了大致的认知。
“那应该叫狗奴国啊,为何唐朝给他们赐名倭国呢。”
听到疑问,刘一儒解释道:“九州岛上最初兴起的王国是倭奴国,倭奴国和大和国,其实是文化、地理都截然不同的两个国家。”
“倭奴国曾接受东汉朝廷印绶,还把岛上的奴隶作为贡品献给东汉王朝,总计是一百六十名。”
“《汉书》说乐浪海中有矮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所谓倭奴国,恐怕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中原印象中的东瀛之人就是倭奴这种形象,因此到隋唐之际,已经统一日本的大和国与中原接触,中原王朝也就把他们称为倭国了。”
众人恍然大悟。
“当时比倭奴国更为强大,可以视作九州岛
“后来呢,筑紫岛上因为有九个王国的存在,所以被当地人称为九州国,流传至今。”
“倭国经历了南北朝,又经过了大内氏的入侵,以及大内氏和幕府的内战,到现在迫于形势,又把九州岛割据给了我们大明,岛内的形势已经彻底变化。”
“不光有南朝的失败者势力,又有大内氏残余的势力,还有幕府的残余势力,以及原本所封的大名,和本地偏远地区的反抗势力,例如隼人。”
刘一儒介绍道:“隼人是另外的一个民族,与倭国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在唐朝时期,大部分的力量已经败亡,少部分被倭国内部吸收,并没有了反抗力量,并且人数估摸不到两万余人,还分散到贫瘠的山区,不光文化衰败,也没有自己的文字。”
“这倒是个契机,我们可以帮助隼人。”景诚想到了主意。
以夷治夷,对于大明的官员们并不陌生。
国力强盛的时候,有班超这样的伟大功绩,国力衰败的时候,有文官想要用一张嘴搅动林丹汗与后金风云的失败笑话。
如果那时大明的国力强盛,那文官成功了,得来的就是巨大的功绩,后人眼里英雄一般的人物,可是他失败了,嘲讽失败者,并不只是大明的传统。
文华殿。
朱高炽虽然回到了朝廷,却没有参与政事,朱棣也派人来问过,朱高炽以身疲为由休养了起来。
这是他与朱棣的默契。
虽然不亲手治理国事,但是朱高炽并没有完全放手,巡视完全国后,不光解决了地方上不少的事务,也在推动大明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
“有鉴于琉球北中南三都司的稳定,朝廷决定分离一半的军力,加上从两广抽调军队,合计三万士兵,驻守筑紫都司。”
兵部右侍郎杨荣来到文华殿,把皇帝与朝廷的商议结果告诉了朱高炽。
大明的军力,其中陆军规模达到了六十万,海军规模达到了十五万,因为铁道的兴起,各地驻军的数量减少了,常年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