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战争史的新一页
徐州前线的战事,终于在腊月十五日这天停了。
东南这边的
明廷新军欢腾,纷纷称颂李成梁,但是李成梁却高兴不起来。
手下军官垂头丧气,士兵士气低迷,消耗了海量的军粮物资,最后却一点战果都没有。
虽然是一点战果都没有,但是明廷这边从军官到士兵都是疲惫不堪,仿佛经历了一场生死大仗。
可偏偏如此疲惫的漫长对峙,是真的是一点战果都没有。
从开战至今,双方只是在山东北部的前线阵地互相发射了火炮,然后象征性的开了几枪,根本没有任何一方发起什么有用的冲锋。
可就算是这样,每天火炮对射,也要费不少银子。
可是东南那边开炮了,如果明廷这边不开炮,对于士气也是很大的打击。
这倒不是因为张居正和李成梁的关系多铁,而是明廷确实需要这么一场“大胜”来稳定人心。
这四个月的战争,吃垮了山东今年积攒的家底,最后还是靠着明廷大力输血才撑了下来。
而东南这一边,只需要定期加固明廷炮火范围内的工事就行了,后方防线的士兵甚至可以探出头来放风。
这倒不是说陈璘这个旅长没了作用,这一次徐州战役能够完美收官,和陈璘本人稳扎稳打的指挥也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自己一寸阵地都没有推进,也没有任何战果,可是对方也没有推进阵地啊!
在明廷对阵东南的多次战役中,这次徐州会战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史诗级的大胜”了。
明廷的火炮可以调整的角度很小,对面的东南士兵只要在火炮攻击范围内做好工事,就不用担心其他方向来的炮弹了。
这不是宋潜这些参谋们形式主义,搞什么文山会海,而是这场会战值得总结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等陈璘和宋潜走进礼堂,看到了坐在下方的众人,吓得差点立刻逃出去。
东南士兵的精神状态,明显要比明廷这边的士兵好,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铁路。
而这一切,不过是张居正执政半年不到,刚刚实行了新政的成果。
宋潜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徐州会战之后,
整整四个月的极限拉扯,他如同狗一样被拉到了山东东部,又被拉回了山东北部。
明廷和东南开战以来,别说是胜仗了,就连这样的平局都没有过。
包括苏泽在内,东南新军几乎所有的将领都齐聚在这座礼堂中,直勾勾的看着陈璘和宋潜。
山东防线的最大成本,就是边境线上的棱堡了。
等李成梁拉着
而胶东半岛的沿海战役,运动中的明军消耗更是巨大。
铁路将沛县、徐州和下邳三座战略支点城市连接在了一起,而这正好就是和明军对峙的前线城市。
山东前线这场不存在的“大胜”,总算是给明廷隆庆三年的春节增添了几分喜气。
东南反贼头子苏泽亲自督战徐州,动用了大量军队却没有能攻下山东一块地方,这样的宣传确实能够让明廷官员士绅们过一个安心的年了。
而东南那边早就已经掌握了明廷防御工事的详细地图,对于每一门炮的位置都已经了解了。
但是明廷这边却因为火炮技术的落后,只能在棱堡上安装固定的大炮,没办法和东南那样使用移动的火炮。
李成梁也想要学东南使用铁丝网和堑壕防御,可他的工匠告诉他,明廷这边根本没办法低成本的制造这么多的铁丝,如果手工打造,那成本高的吓人。
京师读书人更是肉麻的说他是当世周公的,一定能够带领大明平定东南贼叛乱。
“让我们欢迎徐州之战的两位功臣。”
等到了后期,李成梁手下已经怨声载道了,根本不愿意再做这种无用的突袭了。
“大都督让我们回南京,就是总结交流徐州之战的经验的,你是军校科班毕业的,这点阵仗对你不是问题。”
可是急行军之后总要休息一下才能发动攻击,这时候东南的士兵已经乘坐火车,精神抖擞的出现在阵地上,立刻就能投入到防御作战中。
也就是说,只要张居正继续推行新政,靠着明廷更大的疆土,更充沛的人力,一定能够扭转对东南的劣势,马上就可以反攻东南了。
如果只是消耗一些火炮和弹药那也就算了,这也算是拉动了明廷这边军工业的发展了。
李成梁这么调动了几次,想要突破东南的防线,都被陈璘迅速利用铁路部署兵力,牢牢的守住了。
无论是情报分析,制定作战计划,安排后勤补给,这些工作都被分解到参谋处,由不同的作战参谋们协力完成。
这一万人看起来很多,其实在徐州这么长的防线看来根本就不算多。
要知道明廷新军也在扩张,李成梁手下的三镇新军如今也有了两万五千人,再加上协防的地方军,李成梁在前线阵地上有四万多人。
所以对面开炮三次之后,明廷新军也会开一次炮回应。
除了棱堡之外,火炮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
而是有了火车,士兵们可以在车厢里一边休息一边转移到目标地点,节省大量的体力。
这就是火车带来的机动力提升了。
相比明廷这边的喜气洋洋,东南反而对这场徐州之战没有过多宣传。
紧接着张居正也宣布,要以本届内阁的名义,筹办一次鳌山灯会,庆祝李成梁在山东取得的“大捷”。
张居正在接到了李成梁的布露文书之后,虽然他也知道前线到底是怎么回事,但还是立刻让明廷的报纸开始配合宣传这场“大胜”。
并不是说火车的速度很快,东南火车的速度是不如骑兵的,甚至不如急行军的步兵。
东南这边大张旗鼓的建造铁路根本瞒不住别人,李成梁在徐州铁路动工的时候,就知道东南奢侈的在地上铺设铁轨,建造名为铁路的巨大工程。
而李成梁虽然也有运河来运输,但是还需要用人力畜力穿过坚壁清野的无人区,征发山东大量的民夫来维持前线的补给。
陈璘对着也很紧张宋潜说道:
等李成梁返回济州城之后,立刻向京师的明廷表功,夸赞自己这场“史诗级的大胜”。
陈璘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