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玉骨,二转!
看着童大人那笑眯眯的眼神,透露出一股子精明的奸商味。
玄渊砂才一百妖魄一粒,这二转所需的炼体材料地龙鳞,居然就直接翻了个三倍。
苏凌算了下,按童大人的说法,直接若想要缩减这二转大成的时间,便要兑换一千枚地龙鳞。
也就是三十万妖魄!
要知道苏凌进入洞虚秘境以来,所获的所有妖魄加在一起都没有三十万!
这还只是二转。
那后面的三转,到九转呢?
其中所需要的海量资源,更是让人暗暗咋舌。
而且据苏凌了解,洞虚秘境中能用妖魄兑换的东西,在同等价值下,一定是比外界用资源去交换要便宜的多的!
也就代表着出了秘境之后,金身九转所需要的材料资源,还会在此基础上更增加几成!
妖魄,他需要在这最后的一个月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妖魄。
还好如今已经登临第六世界,苏凌获取妖魄的速度应当会比之前还要大大上升。
“怎么,要不要兑换呀?”
童大人见苏凌半天没有回复,一点也不急那副笑眯眯的模样,似乎吃定了。
沉吟片刻,苏凌递出了手中的须弥袋道:“童大人帮我兑换225枚地龙鳞,就用这个袋子装。”
童大人看了一眼去而复返的须弥袋,脸上的开心之色顿顿时消散,竟似颇有些怨念的看了苏凌一眼。
“哼哼,等着。”
接过须弥袋后转身便走进了揽月殿中。
半晌后,童大人从中缓缓走出,掂了掂那须弥袋道:“225枚地龙鳞,兑换所需六万七千五百妖魄,已经扣除了,拿去吧。”
说罢,童大人上下看了苏凌一眼,啧啧称奇道:“又是一点妖魄没剩下,走吧,我等你再来揽月殿中的好东西可是很多的。”
苏凌闻言接过须弥袋看了一眼。
一小叠地龙鳞正堆放在其中。
将里面的资源全部收入自己的须弥戒后,不由苦笑道:“多是多,就是妖魄不多,童大人,告辞了。”
带着全部身家换来的资源,苏凌转身出了揽月殿。
……
第六世界。
一方苍莽的山巅之中。
两座不起眼的石屋耸立其上。
能看到一道身影正站在山顶,身袭一身华贵不菲的锦衣,双手负背,默默眺望着远处的丛山峻岭。
正值此时,一道白芒化作流光,从遥远天际笔直的朝着这一处落下。
来人正是刚刚从庆云金殿中走出的苏凌。
锦衣男子默默回过身去,看着落下的苏凌脸上带着淡淡笑意。
“苏兄,这么快就回来了?”
“唉,叶兄,囊中羞涩。”
苏凌望着面前的碧月宗大师兄叶云州,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与叶云州是在第五世界便结识了,当初他刚登临第五世界时,刚好叶云州就在他落点的不远处斩杀了一头五阶巅峰妖灵。
那个时候苏凌恰好一瞥,这位二十出头的元王实力确实强横,跟普通的元王境相比,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只能说不愧为中三品宗门碧月宗的大师兄。
要知道,元士的境界越往后,其中的同一境界者却不同实力的差距便也就越大。
因为境界越高,真正的一些天骄所掌握的斗战能力几乎都不是普通元王所能涉及到的。
若''按等级划分,恐怕要划出五个层次。
这第五等末等,自然是那些散修。
若是散修,就算能修炼到元王,大多也是际遇造就而成。
其主修的功法恐怕都十分下乘,能有机缘以散修之身突破元王便已是大幸,更别说有余力去学习其他斗战能力。
而四等,便像是五大宗门这般的下三品宗门弟子,唯一的好处就是宗门传承是完整的一脉,不缺所需的功法,而且大多品级还算过得去,有天赋者也能得到宗门资源倾斜,突破元王相对而言就要简单许多,
再往上的三等,二等,一等。
便是中三品宗门,上品大宗,道院弟子之间的差距。
这其中同一个境界之间战力比拼的,便是各种道。
简单而言,一个既炼体,又修元的元王,与一个只有境界而没炼体的元王,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像苏凌,如果排除了圣体的加成,目前便暂时处于这一行列,只是也算是第三等中的顶尖,放在乾国,甚至碧月宗这等地方来说,说一声天骄也不为过。
当然,要是放在上品大宗,恐怕就要沦为一个普通的天才了,放到道院,能做最普通的外院弟子,都算侥幸。
再比如,那些年纪轻轻便掌握一条道上的势,甚至意的存在。
如一个剑道天才,元王境便掌握了剑势,一剑未出,其剑势便要先压制对手三分实力,足以令人胆怯,这如何一战?
这便算是第二等的天骄。
而若在一条道上走到极致,领悟了其中之意!
便是人们口中常常提起的在世天骄!名列一等,跨越一个大境界杀敌,那也是常有之事。
当然,在这之上其实还有一种存在。
名列超等,一经出世,便是当世的无敌天骄。
这种存在,要不就是领悟了多种道意,后天的努力加先天极高天赋。
还有便是如苏凌这般的天生圣体者!
大荒圣体若能完全大成,镇压一世天骄也是寻常!
然而天赋这玩意,在没有完全兑现之前,都不能真的作数。
如苏凌现在,元王境内敢说无敌,可那有如何?寻常一个元皇便能轻易碾死他。
所以苏凌虽然这一世行事高调,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暴露过大荒圣体。
若苏凌能将九转金身决修至九转大成,想来也能一跃成为一等的在世天骄。
炼体一道,也是一个极强的助力。
说的有些远了,还是说说眼下。
苏凌在第五世界与叶云州结识之后,没过多久,两人便在同一时间内登登天阶,而且不一而同的成功登临第六世界。
于是两人干脆在第六世界找了处高峰,立了两座石屋为伴,便有了眼下这副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