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抱紧大腿才能活命
唐家人在头一天晚上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答案是,继续前往颍州。
这个冬天虽然过得很艰难,但总算是过去了。
除夕过后,天气逐渐回暖,唐樟最先问出这个问题。
原本他们就只是因为天气原因才决定在这里停留,一开始甚至都没想过种地。
后来陈老头他们过来,才有了之后的事。
如今所有人都收获了两茬粮食,还了欠唐家的之后,剩下的也足够他们吃上四五个月。
陈老头等人没料到唐老头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一时间愣住了。
反倒是跟唐家一起来的徐老大第一个表态,“我们跟唐叔一起走。”
他们本来也没想在这里长住,而且……他们八个还有别的事,必须前往颍州。
陈老头闻言皱眉,抬眼看向唐老头道:“唐老哥,真要走啊?咱在这不是好好的吗?”
唐老头干笑,“这不是我家老大觉得去颍州那边更好嘛,这里……长久也不算个事儿,毕竟从前住在这里的人都走了。”
他有点心虚,老婆子昨晚告诉他了,后院那口井是小孙女拿出来的,他们若是走了,那口井也会跟着走,留在这里的人估计很快也会察觉异常,到时候还是要走。
所以,唐老头是希望这些人都跟他们一起走的。
“可咱们在这里好好的呀,种在篱笆里的粮食都能丰收,留在这里生活也没什么吧?”
“是啊,我也觉得要不然咱还是别折腾了,留下也没啥不好的。”
“我倒觉得跟着唐叔他们走更好,这里毕竟不是咱们的家,万一之前的村民回来了咋办?”
“……”
一时间,各种议论声此起彼伏。
有想走的,也有不想走的,还有中立等着最终决定的。
陈聪凑到陈老头耳边道:“爹,咱们还是跟唐叔他们走吧?毕竟二妹在唐家,若是咱们留下,以后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陈老头思索着,心里有些挣扎。
他年纪大了,不想到处跑,可儿子说的也对,留下也是个陌生的地方,还不如跟着女儿女婿,有亲家公在,到哪里他们都饿不死。
陈老头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那啥,我多一句嘴啊,”有位长得精瘦精瘦的老爷子忽然站起来道,“这儿也不是咱们的家,既然现在也没有干旱啥的了,咱们咋不回隽水县呢?”
此言一出,又引发了大讨论。
不过,唐樟很快就站出来戳破了他们的理想。
“大伙儿听我说,之前我家老三从那群起义军的口中听到过一个消息,崖州如今是乱军横行,可咱们陈州的陈王已经反了!”
隽水县处于陈州府的边缘地带,一向不得州府关照,百姓的日子过得并不好。
众人呆愣了片刻,随即变得激动起来。
“陈王反了?那我们怎么办?”
“是啊,我们肯定不能回去隽水县了,可就咱这些人,去了颍州能有活路吗?”
“对,别咱们去了,颍州不要咱们咋办?”
“……”
唐樟早就考虑过这点,等众人逐渐安静下来,他才再次开口,“大伙儿不必担心,颍州有一大半都是外地人,而且商人尤其多,到时候咱们沿路倒腾点东西去卖,不愁进不了城。”
陈老头立刻提出疑问,“进城没问题的话,咱们能在颍州落户吗?能分到地吗?”
落不落户倒是其次,关键是得有地可种。
“这……”唐樟想了想,“颍州的户籍制度没有那么严,分地恐怕难,但可以佃人家的地来种。”
大楚的土地管理严格,除非愿意去开荒,不然只能靠官府分配或者从别人手里买。
“佃田地啊?”陈老头满脸失望,可想到他们这伙人本来就是逃出来的,只能叹道,“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唐老头见状,看着众人问,“大伙儿这是都决定要走了吧?”
“我倒是不想走,可不走能咋办呢?又不能回去,留下如果只有我们一家的话,夜里睡觉都心慌。”
“谁说不是呢?走就走吧,我还挺舍不得跟大伙儿分开的。”
“我也是,咱们在一块儿好几个月了,干啥都一起,分开了我肯定不习惯……”
最终,所有人都决定要跟着唐家一起去颍州。
其实除了他们嘴上说的各种理由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见识了唐老头种地的本事,凡是被他指点过的,种出来的产量就是比别人好。
这年头,只有抱紧大.腿才能活命啊!
“那成吧,既然大伙儿都要走,最近就可以开始收拾东西了,”唐老头说到这里顿了顿,略带迟疑的继续道,“若是大伙儿信得过,我们家可以帮你们带些粮食。”
会这样说,是因为老婆子告诉他,家里的粮食都被囡囡收了,可以随时拿出来。
他想着村里人也没什么牲畜,到时候上路恐怕够呛,走得慢了那不是耽误行程嘛。
其他人闻言没有多想,竟然纷纷上前询问可以帮忙带多少。
唐老头早就想好了,自家放在明面上的粮食就是个摆设,大头全部让唐沁钰收起来,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帮村里人拿更多。
到时候应该还有机会在路上动点手脚,把重的都让唐沁钰收起来。
毕竟他们多了从山匪窝里弄回来的好几头牛和骡子,再加上手推车,板车,摆在一起还挺壮观的,赶路的时候谁会去数有多少东西啊?
总之,从此时此刻开始,祈丰村的人开始准备赶路的东西。
唐沁钰对帮别人收东西的事没放在心上,只要唐老太拿来让她收起来的,她通通收进仙府,就摆在仙府前面的广场上。
那么宽的广场,这些人估计很难将那片地占满。
几天后,祈丰村开始收获第二茬粮食。
“真是奇了怪了,这地里哪来这么大的地虱子?”唐老头一锄头下去,顺势往上一翻,就看见锄头上被挖成两半的虫子。
所谓的地虱子,在西南地区叫地塞婆,也有喊米汤虫,潮虫等等的。
正常大小也就跟一颗瓜子差不多,可唐老头这会儿挖出来的这只却有一锭五两银子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