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制衡
她瞥见孟锦妍似乎有几分心虚,便故意关心道:“五姨娘这脸……二妹,这是你下的手?也忒重了吧?”
孟锦妍丢了人,又在孟知意面前现了丑,恨不得立刻离开这里。
她这般怨怼孟知意,却被对方看了笑话,实在是让她无地自容。
两人已是松开了手,俱是衣衫凌乱。
孟知意这几句话不免有说风凉话的意思,她又走到五姨娘面前,左右看了看:“五姨娘,知意那里有些上好的冰肌膏,姨娘若是不嫌弃,我让灵犀给你送来些。”
蒋琦香脸上一喜:“那就多谢大小姐了!我可不能顶着这副样子见老爷啊!”
她又恼怒的看向孟锦妍:“左右我和你有些渊源,这次便不去告你的状了!二姨娘做出那般事,左右也好好的待在那里,二小姐也当懂得分寸,适可而止!”
这番话说的孟锦妍又羞又怒,她在孟知意的眼神下更觉得抬不起头,鼻子里哼出一个字眼,急匆匆的出了院子。
剩余二人待她走后,皆是有些好笑。
五姨娘笑,是笑自己丢了人不说还被外人知道了。
但见孟知意方才的决定,难道是想要拉拢自己?
这是在朝自己抛橄榄枝?
蒋琦香理
了理头发,试探着问道:“大小姐进屋里喝杯茶?”
孟知意眼里看的清楚,却摇着头拒绝了:“今日知意还有些事,待有空了,一定来尝尝五姨娘这里的茶水。”
五姨娘有些猜不透她的心思,但想想自己现在这副样子,也的确不适合。
便一脸歉意的说道:“那就不耽误大小姐,我这副样子也不便出门,就不送大小姐了。”
孟知意颔了颔首,便提步出了院子。
灵犀跟上去,有几分疑虑的问道:“这事儿和小姐你是无关的,您怎么这次主动向五姨娘示好了?”
孟知意低笑一笑:“示好?我不过是在孟锦妍面前做个样子,省的她胆子太大,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丢了宗正府的脸可就不好了。”
灵犀立刻了然:“原来大小姐这是长五姨娘的气焰呢!两个人都不是好招惹的,两个人这下彻底撕破脸面,小姐只等着看戏了。”
说是这个理,但孟知意本意并不是这,她如此挑起事端,不过是想要让府里能互相制衡。
这样自己走后,府里也不会一人独大。
她出府便去玉笙厢,如今运行已经不需要自己太操心,除了一般月末的时候需要她去,其他时候基
本是不用管了。
她现下很担心,上官淮迟迟没有传来消息。
自己虽然尽量不去想,但终究是摆在那里,她没有办法不去想。
于是她便想,若是趁着上官淮不在,她能退了这门婚事儿是最好的。
但问题是,这婚事是圣上下的,她若想退,便是要向圣上求旨。
她处理好玉笙厢的事情,便想着去尚书府拜望。
虽然祖母不在家,但舅舅舅母对她也十分好,她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去看看呢。
也不知道赵瑶怡在府里怎么了。
只一到门口,孟知意便看见赵瑶怡已是知道自己要来,正在门口等自己。
她过去笑道:“许久不见,怎么还瘦了呢?”
赵瑶怡身穿藕粉色的对襟夹袄,下身一条满是香花绿草的百褶裙,拖到脚踝处。
整个人显得气色很好,身形细瘦窈窕,配上一张明媚如花的俏脸,果真是美煞!
孟知意夸了她几句,直夸的赵瑶怡脸红耳赤,两人缠着手臂进了府。
刘氏早就听说她要来,刘氏早听说她要来,特意吩咐人准备了孟知意喜欢吃的甜品。
要说赵瑶怡也是心急,恨不得立刻就把孟知意的近况就弄个清楚,一股脑问了许多。
刘氏直摇头
:“你这丫头,一口气问了这么多问题,叫你表姐如何回答你?”
赵瑶怡犹不知的说道:“我这不是担心表姐吗,姑父只说是表姐身体不适,却不让我见表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刘氏也担心,接话道:“是啊知意,得了什么病?可是好透了?”
孟知意拉着两人的手臂安慰道:“舅母,知意不敢瞒你们,其实这十几日,知意并不是在养病。而是,和三王爷一直在一起。”
刘氏和和赵瑶怡面面相觑,虽说知意和三王爷有婚约,但毕竟还是没有婚嫁。
这么些天,两人待在一起,若是被外人知晓,定会说孟知意的闲话。
刘氏第一个板了脸:“知意,你仔细给舅母说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这等没有体面的事情,你不会无缘无故做出的。”
孟知意心里思量一番,拉着刘氏的手低声道:“舅母莫要怪,知意现在是真的有苦衷。让你们担心了,但请你们相信我,待以后适当的时机,知意定会如实相告。”
赵瑶怡刘氏两人面面相觑,都看见了彼此眼中的担心。
“知意,舅母知道你的性子和能力,既然你这么说了,我们也不强迫你。”
“不过你要记得
,无论什么时候,尚书府永远是你的依靠。”刘氏一番话,孟知意只觉得心里一暖,心头有些酸涩。
上辈子自己是有多傻,善恶不分,如今只觉得自己上辈子的确是双眼瞎了,才会疏远了疼爱自己的舅舅一家。
她声音有些哽咽:“舅母您放心吧,知意如今心里有谱。”
“好孩子。”
几人情绪莫名的有些低落,仿佛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孟知意也觉得自己格外的沉得出气。
而刘氏两人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联合最近朝堂上风声,和孟知意这些话,接下来可能会有大事发生。
……
数日后,黄河水患爆发,消息传到了皇宫。
孟知意想了想只觉得心塞,自己也不过刚离开那里数日,那时就已经被压迫到极致的百姓们,黄河水患一旦爆发,他们维系生计的庄稼会颗粒无收。
十月,天寒。
孟知意裹紧身上的连衣披风,从玉笙厢回来的路上,就已经见到了少数几个乞讨者。
如果没错,应该就是黄河边上的居民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离开那里,沿途乞讨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