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朝堂上的豪赌
陆铭从打算跟魏天龙动手那一刻,就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心理准备。
就算是天塌下来这一仗也必须得打,现在既然都已经这么做了,就不必去想太多,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行。
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宋江那小子。
前一阵陆铭派他去大商国都,争取讨要到朝廷颁发的一张关于大蜀自治的正式文件。
现在大蜀日益蓬勃,想要继续像之前一样遮遮掩掩肯定是不太可能了,相信很快外边就会知道蜀地现在已经不是蛮荒之地了。
为了防止到时候陆博天知道这边事以后,想要来个釜底抽薪坐享其成,到时就只能逼得自己提前造反。
而只要有了朝廷亲自颁发的自治文件,到时谁要想再挑大蜀的毛病,那就得比鸡蛋里挑骨头还难。
即便是陆博天到时想搞点什么小动作,只要陆铭将这份文书一公布,相信陆博天为了脸面也不会做出太过激的事儿来。
面子这个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可有可无。
但对于陆博天这样的统治者来说,面子除了代表皇家尊严以外,更能代表朝廷的信用。
一旦做出出尔反尔的事,朝廷的信用就会大打折扣,陆博天自己和整个皇族的形象也会大
受损伤。
这也就是很多时候两国之间,会为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真的面红耳赤,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的原因。
大商朝堂。
正殿!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整个大殿里充斥着一股压抑到极致的气息。
就在刚刚,朝廷收到一条令陆博天龙颜大怒的消息!
三万江州兵,以及督军魏天龙,竟然在土匪沟遭到全军覆没,上至魏天龙,下至小卒子,无一活口!
江州知府罗文渊,以及江州富商杜远平悬梁自尽。
压抑在他们的住所,搜出了很多关于罗文渊勾结魏天龙,结党营私,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并用得来的不义之财,让罗文渊妻弟杜远平拿去做买卖。
魏天龙和江州兵覆灭后,罗文渊和杜远平自知此事再难以隐瞒,选择了畏罪自杀。
并留下遗书,恳请朝廷念在他们以死赎罪的份儿上,放过他们的家人。
“岂有此理!”
陆博天在朝廷上大发雷霆,将呈上来的罗文渊那封遗书撕得粉碎,怒声道,“狗东西,做出此等龌龊之事,他以为可以一死了之吗?”
“传旨,将罗文渊和杜远平这两个杂碎的尸体剁成肉泥,其家小宗主,无分
男女老幼,一律格杀!”
“是!”
处置完罗文渊的事,陆博天又道,“还有魏天龙,传令将其家小宗族,也一并诛杀,一个不留!”
“是!”
整个朝堂安静得落针可闻,就连空气似乎都已经凝固,气氛压抑到了极致。
天子龙颜大怒,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此时谁要是一不小心凑到陆博天的火气上,搞不好就得把脑袋给搭进去。
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天子一怒,不管是什么身份,项上人头皆为草芥!
“这帮土匪,简直胆大包天,竟然敢诛杀我三万江州兵,我看这就是光明正大的造反!”
陆博天声如洪钟,震得满朝文武脑瓜子嗡嗡作响。
“启禀圣上!”
这时候,一名大臣站了出来,拱手道,“此次土匪击杀我江州官军之事,实乃天人公愤,恶劣至极!”
“此事要不追究到底,朝廷必定颜面尽失,微臣提议,圣上可下达旨意,调令边关十万精兵,再桌一名将军统领,一举荡平那土匪沟!”
“臣附议!”
“臣附议!”
这名大臣的提议,很快得到了朝堂上很多官员的附和。
但也有一部分官员没有做声
,都在用余光瞥着站在前排最左侧的一人。
那个人要是不开口,这些官员就不会轻易表露出意见。
陆博天的眼神也落在了那人身上,淡淡道,“孔太尉,这件事你怎么看?”
这孔太尉便是孔天浩,此时的他年逾六旬,但却精神抖擞,眼神里透露着阴沉和平静。
如果说着朝堂上,陆博天是绝对的头领,那孔天浩必定就能算是二头领。
身为当朝太尉的他,手握大商天下兵马的调度大权,党羽遍布朝野,又深的圣上恩宠,俨然已经成了这朝廷上的二皇帝!
“启禀圣上,微臣以为,此事无需大动干戈,更无需调动边关兵马。”
孔天浩不紧不慢的说道。
他说话的语速很慢,但声音却浑厚有力,中气十足,言语间透着一股沉稳和压迫的气息。
“噢?如此说来,孔爱卿定有更好的办法了?”
陆博天和孔天浩说话的时候,语调也明显缓和了许多。
这倒不是因为他忌惮孔天浩,而是因为这孔天浩是这满朝文武中,他最信任的心腹。
当初先皇在位的时候,陆博天其实并不是太子储君,但他却暗怀大志,对皇位虎视眈眈。
和历朝历代一样,每一次
皇位的更替,都必定会引起一番腥风血雨明争暗斗。
而每到这样的关头,也十分考验这些文武百官们的眼力。
他们需要从这些竞争者中做出分析和判断,然后挑选出自认为最有可能上位的竞争者,接着就选择战队。
这绝对能算是一场豪赌,赌赢了,新皇登基,那自然是平步青云如日中天。
要是赌输了,严重者会被抄家灭族,最轻也得给自己仕途画上一个句号。
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比较佛系的人,每到这种时候,就故意离得远远的。
最后无论是谁上位,他们虽然无功,同时也必定无过,至少还能中规中矩的继续吃着朝廷饭碗。
当年的孔天浩,就是那场豪赌中最大的受益者!
那时候陆博天是所有皇位候选人当中,最不被看好的几人之一,选择站队到他们身边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甚至于一个也没有。
当时的孔天浩,还只是个翰林院的无名小卒,籍籍无名,平庸到甚至连翰林院里的一些同僚都叫不出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