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中央不是皇帝
话题,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那你可要好好收拾他,几天都没来给我请安了,着实可恶。”
“不过他好像还没有表字吧?过了年就二十一了,也该取表字了。”
朱元璋怒气冲冲的道:“就用混账给他当表字,让他瞒着咱。”
马皇后自然不会当真,说道:“这个表字还真得咱们给他取。”
“他没有老师,陈远夫妻俩的学问不提也罢,长辈里面除了我们俩也就天德有这个资格了。”
朱元璋嫌弃的道:“就徐天德的学问,连咱一根头发都不如,他能取什么表字。”
“这事儿只能咱们俩来……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马皇后说道:“这不正和你商量的吗,你有什么想法?”
朱元璋思索道:“景乃影也,与光明相伴,他的字里当有明字。”
“恪乃恭谨、恭敬之意,我以为可以取谨字。”
“希望他以后明礼慎行,你以为如何?”
马皇后赞道:“明谨,明谨,不错。既有字意,又有寓意。”
“这个字取的好,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
“嘿嘿,那是……”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后才反应过来:
“不对,妹子你变着法的埋汰咱呢。”
——
且说朱标返回东宫之后,立即让人将陈景恪叫了过来,屏退左右后说道:
“爹已经同意强化内阁了。”
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真的?这……您是如何说服他老人家的?”
朱标感动的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告诉他太累,想要内阁帮我分担一点任务,他就同意了。”
陈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说过程,就很识趣的不问了。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老朱同意分权给内阁就足够了。
原本朱标询问他,是否需要对中枢机构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政策的需求。
他没有回答。
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老朱不会同意。
在他想来,给内阁票拟权已经是极限了。
就这还是看在朱标有高血压的份上,老朱心疼儿子才捏着鼻子同意的。
还想强化内阁,只能等到他闭眼才有机会。
哪知道,朱标只是去乾清宫转了一圈,老朱竟然就松口了。
着实出乎他的意料。
是老朱想通了?还是朱标口才好?
但想来是前者居多,老朱这个人不是用语言能说的动的,只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
越是如此,陈景恪就越觉得不可思议。
朱标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道:“别想此事了,我找你来是商议一下,内阁该如何改制。”
“现在你可以放下顾虑,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了吧。”
朱元璋都同意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有顾虑,说道:
“首先将军权、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剥离出来。”
“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独立运作,只对天子负责,不归内阁管理。”
朱标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颔首道:“甚合我意,内阁只是单纯的行政机构,不可过问其他。”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内阁,给予其票拟和驳斥权。”
“上对天子负责,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
朱标再次颔首,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
废除丞相府之后,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
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
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
内阁制,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
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
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
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
而内阁没有了军权、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
最主要的还是军权,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
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
“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
“设立中书司,掌诰敕、制诏等任务。”
“设立门下司,掌管政令传达,负责与各衙门对接。”
“……”
这套机构,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糅合而成。
陈景恪自认为,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
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还要细致。
接着,陈景恪又对中枢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建议:
“站在九层高塔上的人,是无法看清地面上的细节的。”
“同理,中枢高官是无法真正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很容易出现何不食肉糜的悲剧。”
“且边防也是国之大事,如果中枢官员对边关情况不了解,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从选拔中枢官员上做文章。”
“官员必须有基层和边关地区的工作经验,才能出任中枢官员。”
“这个中枢官员,包含了六部侍郎、尚书以及内阁学士。”
这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是去村里当村官,而是至少担任过县令。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恐会酿成李林甫旧祸。”
唐朝中前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边军担任过将领的人,才能为相。
李林甫为了长期担任丞相,就拼命提拔异族将领,打击在边军当过将领的汉人。
因为异族当丞相的难度更大。
安禄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失去控制,最终差点葬送了唐帝国。
陈景恪解释道:“殿下误会了,我说的边关工作经验,不是让他们去边军当将领。”
“而是去边关省份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