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七十七章 任务之道
inf
东夏千年的历史中,文人雅士每每谈及艺术,总是会反复的强调,诗文也好,书画也罢,在骨不在皮,在雅不在格。
最优秀的艺术一定是从骨子里浸润出来的艺术。
最杰出的大师,一定是有风骨,有风格的大师。
人无骨,则无以立。
画无骨,则无以神。
这种骨不仅仅是讲究笔下正大平和,技法的稳健通达。
同样也是一种艺术家作画时自身的气度,一种由言谈举止所透露出的骨子里的法度随心。
所以才从古至今,东方的文人的士大夫圈子里都说,观人如观画,观画如观人。
顾童祥其实错了。
如果是那些大金塔项目里的名家们,此刻也身在书房之中。
他们大概不会觉得顾为经此刻身上的气场和谈吐,像那个三十年前他们未曾谋面的年轻顾客。
而是会立刻不无赞叹(嫉妒)的认为。
顾为经拿着毛笔的眉眼,能够隐约看出些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最顶端的大师们的影子。
比如说林涛,比如说酒井一成。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艺术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诚实的讲。
气自华不华这事儿吧——真不好说。
实践证明。
也有不小的概率,会把画家向着非主流的风格改造。
高更、梵高、蒙克、徐渭、唐寅、石鲁、沙耆等等,切只耳朵,剁个手指头,捅个蛋蛋,给自己来一枪……
东西方顶级知名画家至少有五分之一,回忆录、个人传记中,同时代和他们有过接触的友人谈及这些人,都简直觉得这些家伙脑子像是有病。
或者干脆是脑子物理意义上的真有病。
很多人就是搞画画,画着画着,从神经衰弱、疑病症、变成转变性歇斯底里,接下来是精神分裂症。
完美的完成了如何成为疯人院资深会员的一条龙闭环人生。
但无论好坏。
艺术改变气质是真实发生的。
近距离接触,画界大咖们几乎每個人身上都有一股特殊“劲儿”,一种“风格”。
赫斯特这种走大皮衣金属链子“朋克”风格,或者亨特·布尔这种走“流浪汉tye”的在整个高端艺术领域依然是少数。
大多数顶级画家正常社交生活中也是西装革履的正常打扮。
然而,他们身上就是有一种凛然不同的气势格调。
同样的西装,有些人穿上去像是地铁上发小卡片搞地推的,有些人穿上去,你就觉得是个大佬。
这肯定和200块的西装还是20万的西装有关系,却也不完全有关系。
大艺术家在拿起笔时,更是顿时有一种威严感油然而生。
之所以不像曹老。
是因为曹轩七十岁以后,身上的烟火气已经褪去了大半。
返璞归真,心神朗彻。
反而嬉笑怒骂都随心所欲。
曹老拿笔时,也没有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距离感。
远远一瞥他画画时的模样,第一反应可能就像是看到老年大学里的普通老人练习画画。
擦身而过后越想,越品,才越是意识到这里头的味道十足,神意具备。
而林涛、酒井大叔这个地步。
很厉害。
又还没能把个人的气质内敛含蓄起来,反而更贴合普通人印象里大艺术家的样子。
懂行的人都不用看画。
他们一拿笔,就觉得有气势,有风格也有威严。
这种威严是对笔下画技的自信,也是日积月累下,艺术道路对本人的浸染和反补。
酒井大叔虽然胖,虽然在家里像是个面团一样的被金发阿姨搓扁捏圆,拍来拍去,弹啊弹滚啊滚的不敢还嘴。
但他在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
人家超超超有风格的,也超有气场的!
是个威严的胖子。
《朝日新闻》在报道的新古典主义画展时候,曾用“两百斤的身体里潜藏着足以填塞满整个琵琶湖的庞大气场的超级大魔王”来形容过酒井一成。
据说。
在幕后筹备的过程中,只要酒井大叔一开口,不管策展人,还是其他画家有什么不同意见,都会被他的气势所震慑,老老实实按照他的思路执行。
也是个相当说一不二的霸道角色。
顾为经现在在调教指点顾童祥的时候。
他在旁证博引,锤炼自身知识脉络之间,身上就隐隐约约,有这样的气势风格的影子雏形正在形成。
这份大师气度,多少如顾童祥这般的艺术从业者,吭吭嗤嗤,艰辛打磨一生,也只学得了皮毛。
强行模仿,逃不出“东施效颦”四个字的范畴。
而拜得名师,心境突破打磨之下。
养出这根“仙骨”出来,也只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过程。
人的长大的过程,从来不是连续的,而是因为某个契机,而一瞬间的长大。
就仿佛那艘飘荡的小渔船上的心境成长一样。
顾为经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
他在走进书房教爷爷画画之前,还像是个青涩的正在上学的高中生。
而此刻他在宣纸上笔走龙蛇,白发老头在旁边虚心求教的样子。
依稀间,
已经是真正的名家坯子了。
——
“这是您画面上最后一处修改的地方。”
毛笔调和着用藤黄和花青汁混合好的叶绿色,从落于枝蔓间的鸟儿头顶间掠过。
仅仅一片落叶。
画面氛围由静转动。
这片叶子会落在白鸟的身上么?亦或会被风吹走。
那只鸟呢?
它会不会因此展翅而飞?
一切似乎在下一秒即将发生,又被永恒的凝固在了画家落于笔端的这一刻,从此沧海桑田,亘古不移。
“您看,这样稍微加上几笔,画面的整体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