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出奇制胜
是领导班子集体做出的决议,我们在座的都举了手的。如果伟平同志当初同意张文英当人事处长是因为张济民的原因,只能说明伟平同志没有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和干部原则,而是唯上了,不能说明张文英有问题。
其三,S机关就像一个小社会,杜绝不了小道消息、流言蜚语,不论其真假与否,都是不能提倡的,更不能以之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因此,我不赞成伟平同志的提议。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分文未要的李有德,怎么这么卖力地帮助张文英?
这就是李有德的高明之处。拒礼,起码表明几层意思,一是对小张同志的不满,咱们这种关系了,你还对我那么疏远,有事就来,无事就不来,以后要吸取教训。
二是张济民事件还不明朗,附带的张文英事件亦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收礼,除非傻冒。
三是也在标榜自己的正,增加自己将来在她心中的分。
四是来日方长,风物长宜放眼量嘛,此前不收不意味着此后不要。
至于卖力,是基于李有德多年为官从政,摸索总结出一套独门心得,或曰屡见奇效的必杀技。
其一,关键场会,尤其是有高层领导参加,或者班子会议,务必有独立见解,最好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这样做的妙处在于,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让领导欣赏,让同仁敬佩。
其二,圈子利益优先。
李有德曾经是张文英的处长。国人最讲究的是师承,一次科举考试,素昧平生的两人,一个做考官,一个做考生,从此后,就是恩师与门生的关系。这种关系甚至要维系两个人一生,恩师不忘提携门生,门生不忘孝敬恩师。
历朝历代的D争,不少便是由这种师生关系而结成的派系之争。现代的J某人深谙此道,所以之初,他什么权也不要,什么官也不做,唯独将那个军校校长牢牢抓在手中,万万不可放弃。每逢毕业,他必定亲自训话,甚至把学员一个个找来亲自谈话,目的只有一个,让学员记住,他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的校长。由此而形成他打天下坐天下的根基。
这种师承,在我们的机关里虽然不再有了,但它演化成一种新的人脉关系,那就是圈子。
一般的圈子都由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人组合在一起,与而今的微信朋友圈类似。
大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中到五湖四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自己个人的圈子,都有一个圈。有的是同学圈,有的是同乡圈,有的是出身相近的比如官二代富二代圈,更多的还是一种同在一个小部门工作、上下递承的关系圈利益圈。
比如,同在一个处里工作,处长与下属的关系,处长与他当年的处长的关系,这一条线牵下来,围成一个小圈圈。
愚蠢的人往往与这个小圈子格格不入,不是跟处长矛盾,就是与同事冲突,最后被踢出圈外,既形成内耗,又自找苦吃,鲜有发展进步的。
聪明的人刚好相反,处心积虑地维护圈子的利益,左右逢源,上下交好,最后一荣俱荣。
当然,一个圈子的繁荣壮大,与几个领头羊或曰老大的发展进步分不开,亦即所谓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老大踯躅不前,甚至每况愈下,自然树倒猢狲散。即使如苏东坡的圈子,那么情趣高雅,那么志趣相投,东坡又那么的才华绝伦,但随着他老先生被一贬再贬,多少门生信徒避之不及,更有同窗好友反戈一击、落井下石。
在机关里摸爬滚打一辈子的李有德,当然清楚个中道理,所以,他至今还逢年过节去看望他的老处长,因为老处长也是混到了副省级离休,在大院树大根深。
李有德便时常借老处长的大事小情,定期不定期组织秘书处老班底聚会,至今还极力维护秘书处老人的权威,还帮衬秘书处的若干后来人。所以他在办公厅的根基才越扎越深。
张文英曾是秘书处的一员,是在他李有德手下一步步从科员提到副科,科长,进而荣升到人事处当副处长的。所以他帮她说话,谁都觉得应该,觉得理所当然,反之,他如果在党组会上不帮她说话,那才是不正常,才是有问题。不是张文英有问题就是他李有德有问题。
事实上确实有问题。张文英,早就游离于这个小圈子之外。李有德,平时见到她,有些发怵。
这里藏着一个秘密,只有他和她知道。
在张文英接触的男性中,李有德可谓之最有心机,而且将这心机用在了她的头上。他耍过她。她以牙还牙,戏弄过他。
但,一码归一码。大家并不知道这个秘密,大家知道的是,李有德是张文英的老处长。墙倒众人推,还是力挽狂澜,最容易看出他的为人,也影响着圈内众人跟随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