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给徭役的百姓顿顿白粥榨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二)
第324章给徭役的百姓顿顿白粥榨菜,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普通的人:秦始皇要是给百姓顿顿白粥榨菜,你信不信老百姓能把长城修到月球上去。》
《何理:一个月后:你们这些匈奴人长相的也是来修长城的。》
各个朝代看着天幕上的评论,他们好奇月球是哪里?难道是他们所说的月亮?
如果真的是的话,他们有些不敢相信。
毕竟月亮在万里的长空之上,尤其是他们这些平凡的百姓能够修到的。
不过当他们看到匈奴人也过来修长城的时候,他们笑了起来。
他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想要的也就是平安安稳的生活。
不管是匈奴人也好,还是其他的六国遗民等等也好,他们都是社会的低底层,想的也只不过是有一口饭吃。
随着天空上天幕的出现,他们看到希望,也看到了未来,只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如果真的能够像天幕上所说的那样,甚至只是提供吃饱,他们就心甘情愿的去修建长城或者服其他的徭役。
秦朝。
秦始皇看了天幕上的评论,天幕上所说的一切,再一次冲击了他的思想。
他以为统一六国,是大秦奋六世而余烈,是大秦的军队,不断征服了六国。
现在他看到天幕上所说的一切,秦始皇才开始慢慢的明白,原来是天下的百姓在经历过春秋战国不断的征战,早已经厌烦了这种生活。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活在一个安稳的世界,而不是不断的征战中。
而大秦就是因为武力,才把他们的思想粘合到了一起。
而大秦的落败,也只是百姓们发现,大秦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的一切。
不过现在这一切还有机会,还能够改变,不至于大秦二世而亡。
特别是从后世得到的各种高产农作物,肯定让大秦的百姓都吃上饱饭,让他们能够安心的生活。
甚至会真的如天幕上所说的一样,招来和大秦作战的匈奴,让他们修建长城,然后抵御匈奴。
对于这一切的可能,秦始皇觉得可以去试验一下。
于是秦始皇就下达了旨意,让大秦的官员去边防地区,遭受外面的游牧民族进来修建。
修建长城的人员看到圣旨之后,他痛哭了起来。
自从天幕爆出大秦二世而亡之后,修建长城的工匠们就慢慢的减少了。
虽然现在依然在修建,可人手显然不够,如果不去解决,到时候延误军机,只怕会有杀头之祸。
而现在这条圣旨,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开始行动了起来,不断的和长城边上的游牧民族进行交流。
期望着那些小游牧民族,能够帮忙修建长城。
汉朝。
汉武帝刘彻看到天幕上的评论之后,他也越来越意识到粮食的重要性。
如果以前他只是认为这些物资只能够为他攻打匈奴,那么他现在才知道这些物质的威力。
只是汉武帝刘彻也明白,如果大汉没有绝对的实力,只怕不过是别人的粮库,别人可以随时过来抢占。
三国时期。
曹操看着天幕上的评论,他哈哈大笑了起来。
三国当中,只有他为国占领着北方易于耕种的土地。
其他的两国,一个在水灾不断的地方,并不能很好的种植。
一个在崇山峻岭当中,虽然所见的国度是一片平原,可并没有多大,国土的地形也限制了他的发展。
只有他的魏国,才能拥有更多的粮食,让天下的百姓甘愿追随。
曹操相信,随着魏国的发展,用不了多久自己肯定能够统一天下。
刘备看了天幕上的视频,他心里开始闷闷不乐了起来。
当年因为局势,他才听谁诸葛亮的建议,来到了这蜀州建立自己的势力。
而当时也的确让蜀国得到了优势,不再轻易的害怕曹操、孙权过大的国都。
只是随着天幕的出现,才让刘备越来越意识到。
这看似安稳的地方,也恰恰限制了他的发展。
而现在蜀国想要发展,只能够向西南崇山峻岭中发展势力。
而所做的一切,对于蜀国来说事半倍增。
刘备只能期望自己所建立的国家,能够找一块更加广阔的沃野,那样的话,才能好好的发展自己的势力。
让大汉的旗子,永远流长!
孙权看了天幕上的视频,他心里并没有活动。
东吴所占领的地盘,对于华夏来说,并不算好地方。
可在天幕上认识到世界的广阔之后,孙权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东吴所在的地方虽然水灾不断,可如果不断的梳理地脉,肯定也能够成为沃土良田。
而且东吴不只是在南方开垦田地,随着天幕的出现,也开始在海外开疆扩土,寻找更加容易耕种的良田。
孙权相信,东吴用不了多久,肯定实力大涨。
甚至随着实力的发展,超越魏国成为这个世界最强大的势力。
隋朝。
杨广看到天幕上的评论,他觉得天目山说的不对。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野心家,又怎么会因为对方的生活好,就轻易的让自己的子民投靠对方。
而那些刁民,又怎能知道感恩代谢。
就算按视频当中的去做,也不过被别人认为是傻子。
他作为天下的君主,对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了解了。
儿子连父亲都能捅一刀,更何况那是天下的百姓。
唐朝。
李世民看到天幕上的评论,他想起了自己以前说过的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如果真的能够让天下的百姓吃饱饭,只怕整个大唐,也可以和秦始皇想的一样万世长存。
只是想让大唐的百姓都吃饱饭,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
哪怕大唐现在有天幕上所说的高产农作物,如果老天爷不赏饭,大唐依然会有的百姓饿死在街头。
为了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李世民开始和大臣们商议,如何让粮食高产,让百姓有饭吃。
宋朝。